
文|翔巴德
女儿期末考试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一进门就跟我说:“爸爸,我英语考得还不错。”
我愣了一下:“真的吗?”
她眼神里有光:“嗯,这次考试比上次空的题少很多,只空了4题。”
我没忍住笑了。不是嘲笑,是那种由衷的、松了一口气的喜悦。
她说的这句话,看似普通,却让我心里泛起一阵感恩,因为那一刻我意识到,她并没有被分数定义,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跟一个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连忙说道:“那真的太棒了,说明她心理挺健康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这话让我沉思很久。
/
我身边的确见过太多令人难过的例子——成绩优异的孩子突然辍学,看上去活泼可爱的孩子其实患有抑郁症,甚至一些一直“听话懂事”的孩子悄悄走进了精神科。
可令人难过的是,有时候连他们的父母都还蒙在鼓里。仍旧在操心分数、批评习惯、比较别人,而没有察觉孩子心里那根弦,已经绷到了极限。
前段时间听一个朋友说她家妹妹的孩子是市重点的年级前三,因为对自己成绩不满意而让自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非常令人心痛。
我发现,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也不是同龄人,而是家庭。
是我们太焦虑,所以孩子也被传染了焦虑;是我们太急功近利,所以孩子也不敢慢下来;是我们用爱作为交换,让孩子必须“乖”、“优秀”、“争气”,才能换来肯定。
我们不知道,这些微小的“要求”——有时候就是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
我们的书上有一段话,虽然我也做的不好,但我也必须常常用来提醒自己: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 3:21)
“惹儿女的气”(英文NIV翻译是 “do not embitter your children”,ESV是 “do not provoke your children”),直译就是: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刺激他们的情绪。
它不是单指一次的训话让孩子哭了、或者让孩子一时生气了,而是指:
父母长期用一种负面、苛刻、不体恤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被压抑、被误解、甚至被否定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当孩子的“气”被一再“惹”出来之后,不是爆炸,而是“熄火”——他们不再期待、不再表达、不再努力,变得冷漠、退缩、没有盼望,这就叫失了志气。
一个孩子的志气和自我价值感,常常就是这样被一点点耗尽的。
原来,一个孩子可以因为父母反复无意识的苛责和掌控,慢慢地失了志气、失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想活着的盼望。
难道我们父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坏人。
我们只是太爱他们了,可是不会表达。
我们用成绩去预判未来,用焦虑去控制当下,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安全感,是被理解,是被接纳,是哪怕跌倒也知道:“我家里的人不会离开我。”
/
曾经,我也试图“塑造”我的孩子,让他们照我理想中的样子成长。
我喜欢女儿穿裙子时可爱的模样,可是她偏偏喜欢穿一身球服和大哥哥们打篮球。
后来我慢慢明白:我不是造她的那位,我只是陪伴她成长的那位。
她的生命是被一位更智慧的造物者设计的,我的角色,是引导她认识那位造她、永远爱她的那一位,而不是替她决定她要成为谁。
被人说孩子像自己往往是父母最开心的,但这几年我在孩子身上也学会了一件事,就是:不是要让她越来越像我,而是让她像她自己,最重要的是像造她的那位。
/
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也不是我们梦想的延续。
不要用“你看谁谁谁都考了多少分”去比较,也不要用“我养你这么大,你应该…”去数算功劳账本。
他们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被赋予不同的节奏、热情与使命。
他们有他们不一样的梦想、不一样的理解方式、不一样的成长路径。
他们不该活在“你要争气”、“你不能输”的阴影中,而应该活在“你可以成为最特别的你”的祝福中。
给孩子们的一段话:
你可以累,你可以错,你可以有不想说话的时候,不需要去逼自己或假装成父母喜悦的样子。你很宝贵,不是因为你做得够好,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给父母的一段提醒:
有时候,最难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放下我们内心对“完美父母”的执念。我们成不了那个能掌控一切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那个能爱孩子到底的人。
/
愿我们的家,不是一个评分系统,而是一个治愈之地;愿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平安的入口。
愿我们带着真理的爱,一点一滴修复彼此的内耗。
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经历那句话的真实: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孩子需要这样的一份爱,父母也一样。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