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得了结石,却经历了赞美的大能!

图片

我是一个不爱喝水的人。

有关心我的家人常常在我直播间提醒我:翔哥,喝点水吧!直播3个小时还没见你喝水。

对于长期不爱喝水的人来说,肾结石往往“钟情”于此类体质,悄悄埋下隐患。

那年,我在一次聚会上站着讲了一天的课,回到家里时突然发现腰疼的非常厉害,一种让你毫无形象、满地打滚都嫌不够的痛。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钻心的疼。

去医院急诊后,果不其然:肾结石。

可能是那双奇妙的大手在安排,我做完检查后医生给我的诊断和建议让我非常不信任,也非常不舒服。

我问他石头多大,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问他如何治疗,他说建议我马上住院,有一个免费治疗方案叫我考虑一下。

我非常生气的走了,然后换了一家医院重新做了一个检查,医生终于告诉我石头大概有多大,以及建议的几种治疗方案。

我没有选择马上手术治疗,我希望可以依靠那双大能的手。医生就给我开了一些药,让我回去考虑。

/

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常常疼到跪着哀求,哭着说:“我好痛啊!为什么让我这么痛苦啊!求求你可怜可怜我!”

但好像一点回应都没有,到后来都已经没有力量求了。

我开始用各种别人建议的方法,比如喝啤酒。

有家人说喝啤酒可以帮助把结石排出来,我喝了一大瓶,开始头晕目眩有点醉意,我想说这方法大概只适合酒量好的人。

有家人说喝水跳楼梯可以帮助排结石,所以我每天疯狂喝水,然后从我家11楼的楼梯一直往下跳到1楼。

这些方法似乎对我都不凑效,隔三差五的就会痛。

但当时固执的我暂时不想认输,我想经历那双大能的手来医治我,不想去手术。

/

在一个熟悉的周四敬拜团排练的晚上,我拖着虚弱的身子去排练。

我们排练完结束的时候,围成一个圈做结束DG,有位弟兄这样说道:“我们若不来赞美,石头都要开口赞美。”

那一刻,他说“石头”两个字时,我整个人像被电到一样。

“石头”?

我心里一震——我知道,那句话不是他在对我说,是天上的父。

这话出自《路 19:40》:“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回家以后,我望着天花板躺了很久,忽然之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如果石头都要赞美了,那我为什么还在哀哭?

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改变我的方式,不再哀求,不再抱怨,我要——开口赞美。

/

第二天早上,我站在洗手间,鼓起勇气,像是在对仇敌宣战一样喊了一句:“石头啊,你要出来赞美!”

接着就听到——“嘭!”

一颗绿豆大小的结石,居然就这么随尿排了出来。

我笑了,笑到几乎在洗手间跳起来。

那一刻,我知道,不是我的声音有多大,是赞美的大能,把那我无法排出的石头带出了身体。

那之后,我学会了宝贵的一课:如果困境没有因着我们的眼泪而结束,那么就通过我们的赞美来转变吧。

我发现,原来赞美才是最棒的DG。

如果今天的你也在某种痛苦里,我想告诉你:别只顾埋头问“为什么”,试试看,抬起头来赞美吧。

或许,“石头”也会因此而歌唱。

你也会经历一次出人意外的释放和得胜。

Sean

高考的试卷做完了,人生的试卷才刚开始

图片
图片

文|翔巴德

我还记得2000年我高考完的那个下午,好兄弟就约我去学校门口打群架。

他们觉得考完了,自由了,是时候来个了断了。

我看他们都带了刀,我果断逃跑了,我心想我的人生才刚开始,要是被打断腿了可怎么办?

因为高考这座大山是翻过了,可前面还有无数的山峰等着去攀登呢。

庆幸当年的我有这种清醒的认识。

人生,不也是一张大的试卷吗?

即使高考的试卷做完了,人生的试卷才刚开始。

 

01、选择题|你选对了吗?

人生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就是“选择题”。

选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选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选继续坚持梦想,还是选择回归现实,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向。

我很庆幸我高考完那天没有选择去打群架。

有时候选错一题,会让我们的人生绕很远的弯路。

但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选择相信?选择信靠?选择走正路、义路、窄路,而不是那条又大又宽的路?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原本十一天就能进入应许之地,却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他们拒绝信靠,听信了十个探子的负面报告,于是他们在旷野中绕了整整四十年,直到那一代人全部倒毙其中。

他们不是走错了路,而是走错了心。

“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我必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诗 86:11)

人生路上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有“标准答案”,因为无论你怎么选,都在造物者的手中,但当你让他指引方向时,你就不会白走一段弯路。

有时候,我们太想要“正确答案”,却忘了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跟随,选择信靠。

在一条看似普通的路上,如果有他同行,那就是你当走的正路。

 

02、判断题|你看得清吗?

进入社会之后,判断题会越来越多。

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这件事该不该做?我的决定对不对?

社会教我们看“利益”、看“关系”,但真理教我们看“动机”、看“果子”。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那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 12:2 )

这世代太喧哗,真假难辨。

所以我们要学习真理,因为一但有了真理的眼睛,我们就能看穿华丽的假象,看见真实的美善。

 

03、作文题|你想写出怎样的人生?

高考语文最后一题往往是作文。

而我们的人生也像作文一样——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唯一标准,没有人能替你写,只能由你亲手一笔一画书写。

你写得认真不认真,时间久了,自己会知道。

你写得是否精彩,读你故事的人会感受得到。

无论你写得是跌跌撞撞,还是起承转合;是不断修改,还是一次成文,最关键的,你有没有诚实地做主角,忠心地做作者

人生不是照着范文活的,也不是靠抄袭活的,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笔触不同,甚至墨水的浓度都不一样。

你需要自己来谱写你的人生。

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要明确的立意,你人生的中心立意是什么你知道吗?

你人生的方向是什么?你为谁而活?你追求什么?你一生的命定和使命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去寻求的真理

没有立意的人生,就像没有题目的作文,只是在重复空白的段落。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 3:5-6)

其次,一篇好作文,也要有结构与情感。

结构条理,就像你的人生态度与秩序。你是否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弯、该停顿、该重新起头?

情感真实,是你有没有把真理活出来、把爱操练出来。没有真实情感的文字空洞,没有信仰实践的人生也是。

人生的作文,不求辞藻华丽,不求逻辑完美,但它必须是真诚的、富含真理的。

因为这道题,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将来要交在创造你的那位面前的。

高考其实只是你人生众多“考试”的其中一场,而人生的试卷,从现在才刚刚开始。

愿你在每一道人生的题前,都带着信心和盼望答下去,愿你能写出一篇人生好文章。

祝福你!

Sean

一个好人都没有!

图片
图片

文|翔巴德

刚刚去了一个好朋友的慈善机构,他们那里常年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去做义工。

有些人带着真实的爱和关怀,也有一些人别有用心。

原来,做好事的,不一定都是好人。

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是好人呢?

/

还记得这段对话吗?

“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才能得着永远的生命?”

夫子回他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除了天上的父,没有人是良善的。”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说的“良善”,其实就是“好”这个字。

换句话说,那人心里是这么想的:我是不是只要做好事、当个好人,就可以换来永远的生命?

这个想法,其实很普遍。

/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自己不偷不抢、遵守规矩、有礼貌、偶尔做点善事,那应该就算是个“好人”了吧。

可是夫子并没有顺着他的话讲,反而直接指出:“你说的‘好’,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吗?其实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好人’。”

那个人急忙解释,说自己从小就守各种律法,尽力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可夫子却看穿他心里的缺口,说:“你还少了一件事。你愿不愿意放下你所拥有的,转来跟着我?”

那人听完,脸色就变了。

他沉默、犹豫、然后带着遗憾地走开了。因为,他拥有的太多了。

/

有时候我想,我们不也像那个人吗?

我们想做个“好人”,我们也真的在努力——可我们总是会卡在一个地方不愿意再往前一步。

比如我们可以守规矩,但我们不愿意付代价,我们愿意帮助人,但我们不想改变生活方式,我们愿意相信真理,但我们不愿活出真理。

夫子并不是在说:“你要完全做好一切,才能得着永远的生命。”

他是在说:“你若愿意信靠我、走我的路,你就会真正活出那永远的生命。”

你不需要先变成“完美的好人”,才能配得上那份礼物。

而是要来跟随、学习、改变,那份生命就会在你里面长出来了。

愿你我都不只是做个表面上的“好人”,而是愿意跟随那位“除他以外,别无良善。”

这样,我们也必得着永远的生命。

Sean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图片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文|翔巴德

最近经常刷到聂圣哲批判董宇辉的视频。

我18年前就去聂创办的苏州德胜洋楼参观学习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连洗马桶都有标准化的6道程序,清洁到里面的水要能直接饮用。

聂因此还被称为示范清洁中国喝马桶水第一人。

至于批判的内容我就不做评价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些都是由我们自己秉持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接着这几天,一位哈佛女孩在舞台上的演讲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家对这个女孩的演讲褒贬不一,从国内的舆论来看,不喜欢她的占大多数。

/

从董宇辉的侃侃而谈,到聂圣哲的痛批怒斥,再到哈佛女孩的深情演讲,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

这是一个好话坏话都能传千里的时代了。

只要有一部手机,连上网,你说的话就可以传到千里之外。

一个GPT,结合一部提词器,瞬间就可以让你成为大师和专家。

这几年网络上多了许多的师傅,他们都在教你要这样,教你要那样,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分辨?

其实,我们不要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吧:

“你们要防备…,他们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这里并没有说“看他们说得多好听”,而是说“凭他们的果子”,也就是他们真实的行为和生命的样式所带出的影响。

我们太容易被语言打动,却忘了人是可以包装的,话是可以粉饰的。

特别是网络上,你看不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你只能听到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所录制剪辑的视频。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果子。

那么网络上的人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怎么办?

那很简单,你就多听那些身边你看得见的那些人的教导。

/

人说话可以快,但做事却只能按部就班。

语言是一瞬间的表达,行为却是日复一日的养成。

我们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谦卑、是不是诚实、是不是有责任心、是不是爱人,其实不是看他怎么介绍自己,而是看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人,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正如《雅》2:17 所说:

“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一个人说他信、他说他好,他说他付出多少……这些都没问题,但若没有行为来印证,那这些话也只是空的壳。

/

这世界的言语很多,争辩很多,观点很多,情绪也很多,但我们若是想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就要有不一样的判断力。

不要看一个人说得有多流利、有多高尚、有多犀利,而是看他活得是不是真实、有爱、有节制、有忠心。

这也是我们自己要常常回到的标准:

“只是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了。”
——《太》5:37

真实的人生不需要太多修饰,只需要诚实地去活。

所以,无论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什么样的言论,愿你我都能记得这一点: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不要凭人的言语判断一个人,要从他的生活方式去认识他的生命。

Sean

找另一半真的好难!

图片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恋爱游戏化的时代,想认真寻求一段“同负一轭”的盟约式婚姻显得越来越困难。

对于走在信仰道路上的弟兄姊妹,我们深知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一场舍己与同行的属灵旅程。
 

于是,我们不敢随便,也不想将就。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找一个愿意一起同奔天路的伴侣,真的很不容易。

1、选择少、要求高

在弟兄姊妹中,适龄、单身、志同道合的人,本来就不多。

大家认识久了,越来越像兄妹、像“亲人”,找不到那种动心的感觉。

一些人想到外面去找,却又害怕被世界绊住脚或跌进坑中。

我们都想找一个“爱父的、成熟的、温柔的、有担当的”另一半,但老实说,自己都做不到。

我们不愿凑合,又害怕寂寞;我们羡慕别人的幸福,但又不想受这幸福背后的苦。

2、既渴望同行,又怕走偏

对于信仰认真的人来说,感情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属天的呼召,不只是“找一个人”,更是“找一个可以一起走天路的人”。

我们深知“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摩 3:3 ),所以我们对“灵里合一”格外看重,我们不希望在将来承受“爱着彼此,却无法同路”的痛苦。

但也因此,我们常常过于谨慎、过于自我怀疑,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3、婚姻是祝福,不是奖赏

婚姻从来都不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奖赏和回报,而是一种祝福。

所以不要再问为什么你那么努力的服事,却还是找不到另一半。

婚姻是那位所设立的礼物,是他看见人独居不好,所以为我们量身预备帮助者(创2:18)。

但他的时间与人的计划不同,他要成就的,不只是“有人陪”,更是“有人同走他为你预备的道路”。

所以,我们不是在等一个完美的配偶,而是在等一个同行的伴。

4、比等人更重要的是预备自己

在你等待的日子里,设立婚姻的那位并不是在冷眼旁观。他在塑造你,也在预备那位与你相配的人。

而你可以做的,是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诚实爱人、乐于沟通、灵里稳定的人,去学习如何处理孤独而不被孤独捆绑,去学习在等待中成长,在成长中相信。

因为你现在所预备,就是你未来婚姻的根基。

5、不是“你够好了才配拥有”

请不要再问:“我到底哪里不够好?”,因为这不是一场“完美才能获得爱情”的修炼游戏。

你之所以值得被爱,不是因为你已经完美,而是因为你受造就是为了被爱。

不仅造你的那位爱你,他还会预备一个人来爱你。

不要因一时的孤单怀疑那位的良善,也不要把婚姻变成衡量你人生价值的标尺。

你要相信,造你的那位必不误事,也不迟延。

6、信实的爱,从来都不是盲目的等待

找另一半真的不容易,但我们不只是找一个人,更是在回应一个呼召——

一起建立家庭,一起奔走天路,一起活出那位的荣耀。

愿你在等待中,保持温柔,不失盼望;也愿你在盼望中,学会爱人,也愿被爱。

要相信,设立婚姻的那位比你更在意你的婚姻。

在这段看似孤单的时光里,他正在为你预备最好的那位,也在预备你成为最好的那位。

如果你觉得找另一半好难,请一定要记得——他比你更想看到你幸福。

Sean

当一个“搞音乐”的人开始“搞敬拜”是一种什么经历?

图片

2006年/上海

2006年,我第一次走进敬拜的场所。那时的我,弹过几年吉他,听过几年摇滚,组过几支乐队,写过几首原创,还搞过几个音乐网站。

那时的我刚刚开始信仰之旅,那天走进的是长沙一栋写字楼里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屋子里,一群中年大叔围着一台电视机,跟着屏幕上的字幕唱着《除祢以外》。那感觉,就像突然被拉进了叔叔阿姨们的KTV。

/

肃然起敬

虽然场面看起来有点“质朴”,但我心里只有四个字:肃然起敬

他们一个个都很认真地站在那里,虽然歌声并不动听,但每个人都全情投入,散发着一种我从未在音乐现场中体验过的庄重。

我融不进去,但却也不敢不站着唱——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种歌声背后,藏着一种神圣的力量。

那天,我第一次隐约感觉:某种超越人群的“真实存在”,就在他们当中。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当一群人真诚地赞美,某种神圣的氛围会降临,那不仅仅是音乐带来的感动,更是一种内里真实生命的共鸣。

/

我以为那才是“圣乐”

后来我来到了上海,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敬拜的方式其实大同小异,只是电视机变成了投影仪,偶尔多了个弹琴的人。

作为一个从高中时代就被打口带养大的摇滚青年,要接受这种诗歌风格,确实不容易。

但奇妙的是,每周唱本土诗歌或老旧赞本,竟也不觉乏味,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宁静和触动。

我开始觉得,外面的音乐都是“世俗”的,只有这种诗歌才是“圣洁”的。

只是每次敬拜完出来,我又会习惯性地戴上耳机,播放那些我热爱的曲风,并找个没人的角落抽一支烟,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

这就是当时的我——

在敬拜中是一个样,敬拜出来,又是另一个样。

我的敬拜,似乎被困在了那30分钟的诗歌时间里。

我后来才醒悟,我那时并不是“属灵”,而是把某种音乐风格当作了“神圣”的代名词。我错把风格当敬拜,把氛围当圣洁。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会说:去听一场诗班唱诗,好像心都被洗涤了。

但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情绪的代偿。

/

从骄傲到破碎

我也曾在敬拜时暗暗评价:“这个司琴也太菜了,怎么不让我来?”

当别人弹得好,我很容易进入“感动”;弹得差,我表面“感动”,心里却烦躁。

我把敬拜当成了一场音乐要完美的表演,而不是一个真实生命的回应。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真的被请上台带敬拜了。

火热服事的同时,我也享受着弟兄姊妹们对我这个“搞音乐的”言语上的赞赏,我开始忘乎所以。

直到有一次,讲员选了一首诗歌,要我在敬拜的时候带,我还隐约记得那是一首来自《新编》上的诗歌。

  从早上到下午,我在工作中都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希望可以学熟练一点,然后胸有成竹的去了。

  当我准备开口唱这首歌的时候,突然之间头脑一片空白,竟然想不起来第一句旋律该怎么唱,当时气氛非常尴尬且难堪,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个声音说:“你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吗?”

我差点当场哭出来——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破碎”原来不是神的惩罚,而是爱的提醒。”

从那以后,每当我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段“空白的旋律”。

/

我是个“搞艺术”的

我常常还喜欢给自己贴了个标签:搞艺术的。所以我敏感、冷酷、忧郁、健忘、迟到、不守规则、容易冲动……

于是我以“搞艺术的”名义,不再约束自己,也不再改变。

别人是在忍受,我却在享受自己的“不羁”。

但现在我才知道:

真正成熟的艺术人,不是放纵天性,而是在真理中修剪自己;不是把个性当作挡箭牌,而是让生命成为荣耀的容器。

艺术的价值,不只是打动人心,更是反映真实的生命。

敬拜的本质,也不是风格、技巧或表演,而是你用整个生命活出来的回应。

/

共勉

这一路走来,我经历了从“肃然起敬”到“热情高涨”,从“高光”到“破碎”,从“感动”到“醒悟”,从“搞音乐”到“搞敬拜”,再从“搞敬拜”到终于“搞懂敬拜”。

我才明白,不是每一次感动才叫敬拜,也不是只有在聚会中才有敬拜,而是每一个在隐秘中仍愿意降服于内心深处“那一位”的选择。

敬拜不是一首歌,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某种场合,而是我们一生的方向,是每日生活的方式,是面对世界时的态度。

当我们整个人成了乐器,敬拜就成了我们生命的声音。

世界正在用爽剧悄悄偷走你的时间!

图片

这几年,短视频成了我们生活中一种全新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原本只是想随手点开放松一下,结果一刷就是半小时,甚至不知不觉就到深夜。

最让我震惊的一次,是在路上看到一位外卖小哥,一边骑着电瓶车,一边盯着手机屏幕追短剧——那是一点都不耽误送单。

短视频不仅填满了我们的碎片时间,还悄悄占据了我们原本用来思考、发呆、安静、DG、看书、甚至只是做做深呼吸的时刻

有时候我们明明觉得眼前这东西很无聊、很傻,一看就猜得出下一秒的剧情,但却还是忍不住想看下去,刷下去,停不下来。

你不是不知道它没营养,你只是——停不下来。

为什么?

我们以为只是“打发时间”,其实是我们自己被时间打发了。

/

一、心理的真相:

其实这背后的真相就是,你不是在休息,而是在被驯化。

我们来看几个常见却被忽略的“时间偷盗心理机制”

1. 即时满足机制:

你的大脑正在被训练成“短线思维”,短视频、爽剧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它们不让你等待,不需要你思考,只要你点击,它就立刻喂你一个情绪刺激:

  • 爽、怒、怼、哭、笑、反转
  • 情绪越快起伏,你越难离开

这是典型的“多巴胺陷阱”——你不是喜欢它的内容,而是上瘾于那种不断“被喂养情绪”的感觉。

2. 注意力碎片化:

你的大脑正在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

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刺激模式中,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专注,看一页书、写一段话、听一篇信息都变得费劲。

这不是你变懒了,是你的大脑被碎片内容重新塑形了,它开始厌恶一切“慢节奏、高门槛、无即时反馈”的东西。

世界正在悄悄偷走你进入“深水区”冲浪的能力,只留下你在“潜水池”里游玩。

3. 偷换概念:

世界让你以为‘放松’就是‘放空’,但其实真正的放松应该是恢复精力、整合情绪、调频心灵。

现在我们常常选择的“放松”方式却是——把自己交给机器,让注意力任意漂浮。

这种“放松”,其实是放掉了自己的主权。

所以你刷完一个小时短视频,不但没有恢复,反而更累、空虚、烦躁。

这不是巧合,而是被精准设计的“放松陷阱”。

/

二、你以为在休息,其实在被塑形

罗12:2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效法”这个词在原文的意思是“被模具压出形状”。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警醒,你不是在“选择”,而是在被动接受世界给你的形状

  • 它告诉你什么是快乐:躺平、好笑、快速满足、爽
  • 它告诉你什么是成功:逆袭、流量、热度、曝光
  • 它告诉你什么是意义:开心就好、活在当下

于是你还没走错路,就已经不知不觉换了方向。

你以为这才是“现代人”该有的样子,其实你只是被时代驯服的人

/

三、更新从哪里开始?

我们不能被世界驯化,我们要更新,但更新从哪儿开始呢?

从认清“时间被谁偷走了”开始。

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行动的入口。

“心意更新”不是靠换壁纸、换软件、换发型、换新衣,而是靠每天一次次地拉回注意力的主权。

让你重新想起你是按谁的形象被造的,你不是算法的产物,不是流量的奴仆,不是跟风的影子。

/

四、怎么做?

教你几招“拿回时间主权”的方法,我自己也在学习。

1. 觉察机制:停止“下意识刷”

每天要多问自己几次:“我为什么点开这个?”。

你会发现,80%的点击都不是因为你真的“想看”,而是你控制不住,下意识的想要往下刷。

2. 内容替代:用“轻营养”代替“高空耗”

你不必一下从刷短视频跳到长课程学习,可以先尝试看那种5分钟的演讲、听一个有营养的播客、阅读一篇900字的公众号文章。

你不是要“断网”,而是要学会内容替代。

3. 设置缓冲:不要一醒就喂大脑垃圾

早晨醒来,别立刻刷手机,先DG、默想或写作,哪怕只是记录一下心情和流水账,这对你的生命成长和创造力激活会非常有帮助。

写下三件你想专注的事吧,然后试着早上起来做一做。

这可以说是你每天“更新心意”的开机仪式。

4. 重拾安静:学习每天安静十分钟

关掉所有声音,屏幕朝下,灯光调暗,就坐着或站着,什么都不做。

你会发现,“世界的声音”渐渐小了,“内心的声音”慢慢清楚了。

/

五、最后的提醒:

世界不是强盗,它是花言巧语的骗子。

它不会硬抢你的时间,它会说:“你辛苦了,进来我这里放松一下吧。”

“就刷一下,不耽误。”

“等一下再做正事。”

但你要明白的是:时间其实不会被偷走,而是被你自己主动打发掉的

你用换来的不是自由,可能是上瘾;你换来的不是放松,可能是虚空。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让我们不做随波逐流的人,我们是被分别出来、被呼召出来活出不同节奏的人。

我们的时间,值得被赋予更大的意义。

从今天起,拿回我们的主权吧。

奴仆的心与儿女的心有什么不同?

图片

只要Kayla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她妈妈就会说是我基因太强大了。

比如,总是健忘——什么书啊、作业本啊,这不,今天又把打包好的早餐忘在电梯口的鞋架上了。

以往每次忘东西,她就会用老师的电话打给我,让我送去学校。幸好学校离家不远,不然真的要抓狂了。

但送得次数多了,我也有点不耐烦。上次我很严肃地对她说:“下次不要再让我给你送了。”

然而今天早上,电话又来了。

/

是不是每一个父亲,在这种时候心都会软?说得再严厉,真到了要做决定的时候,就又舍不得了。

自从做了父亲以后,我越来越能体会我们和天上那位父亲的关系了。

我们常常犯错,而且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这样的情况,难免会经历一些管教。

但管教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我们能改变、成长。

如果我们带着奴仆的心来看待管教,它就容易带来惧怕,而惧怕往往使我们逃避。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受到管教就受不了——因为他们心里并不相信自己是儿女。

于是,第一次感到不舒服,第二次开始逃避,第三次就悄悄地远离了。

许多人远离天上的父也是这样。经历一点挫折或苦难,就开始怀疑父的爱,认为他是用奴仆的标准在对待自己,而不是儿女。

于是,他们就渐行渐远了。

/

但他们搞错了。父亲是永远爱我们的,而在爱里没有惧怕。

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就像今天早上Kayla打电话来的时候,父亲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心疼她没吃早餐。

即使我最终决定不送早餐,作为一次必要的管教,也不能说明我不爱她,而是出于盼望她能成长。

我们不能用感觉来衡量父亲的爱。感觉不到爱,不代表爱不存在。因为感觉常常是不可靠的。

我们也不能只凭眼见来确定父亲有没有爱我们。因为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父也在默默为我们做工。

我们需要相信,父亲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爱。这就是儿女的心。

/

就像Kayla,她愿意拿起电话打给我,这本身就是出于儿女的心。

虽然她知道我可能会责备她,也知道我不一定会给她送,但她仍敢打给我,代表她相信——父亲是爱她的,是为她好的,所以她没有惧怕。

如果她是带着奴仆的心,就会惧怕,怕我知道她又犯错了,怕被责备,于是会选择隐瞒。

不仅不会打电话告诉我,可能还会在回家前偷偷把忘在门口鞋架上的早餐扔了,不让我发现。

愿我们都能活出儿女的心,在每一天里,安心地住在父亲的爱中。

因为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 8:15)

最后,你们猜猜,我今天有没有给她送早餐呢?

向着标竿直跑!

图片

这是我每周都要经过的我们张江的新地标:张江双子塔。

双塔设计,各高320米,由陆家嘴集团(西塔)及张江高科+张江集团(东塔)联合开发。

很多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标,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上次去了一趟厦门,看见那里的世茂双子塔也特别醒目。

如果什么时候有机会来张江Citywalk,可以去这里打卡,甚至可以不用查导航——因为只要你能看得见那个地标,你朝着它就一定能走得到那里

这就是地标的魅力。

/

说实话,我是个方向感很差的人,但只要我肉眼能看到目标,我就一定能走到那里。

还记得上次春节回老家,我心血来潮,想重游一座小时候常去的石柱山。但这些年道路早已变了样,我也完全记不得该怎么走。

好在从我家远远望去,还能看到那座山峰,于是我决定开车试试看。

那一路并不轻松。

路很窄,大多是单车道,还伴着连绵的弯道与上下坡。

尤其有一段上坡,坡度陡到让我看不到前方路面,一度差点冲进一个水库。

有好几次,我都不知道前方的路是不是通的,只能硬着头皮开过去,走不通就绕一绕再试。

但最后,我还是到了山脚。

不是因为我记得路,而是因为我一直能看见那座山

/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有那个“标杆”,我们就不会真的迷失方向。

还记得那段耳熟能详的话吗?

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你会发现,人生可选的路千千万,有的看起来宽敞平稳,却不一定通向你该去的地方;有的崎岖难行,却正是通往真实目的地的路径。

很多人一直低头看脚下这几步路,纠结于眼前几个小选项,却忘了抬头看看,那远方的标杆在哪儿

所以问题来了:你生命的“标杆”到底是什么?

/

那不是你能挣多少钱,也不是你能成为什么身份,而是你是否正走在那个为你量身预备的旅程上,是否朝着你生命最有意义的方向前行。

这个“标竿”不是别人替你设定的,是你在回应那个更高的呼召时才会找到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不同,但那个终极的大使命是一样的。

不管你是步行还是骑行,是驾车还是乘坐公交,一定要记得,在旅程终点,有奖赏,有荣耀。

不要再为过去纠结,也别再为现在踌躇,更不要为未来恐惧。

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竭力奔跑,向着那标杆,一步一步地靠近。

加油!

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图片

今天去参加了一位老弟兄的追思礼拜。

开始前我去了殡仪馆的等候大厅,充满着悲伤的气息。有人抱着照片失声痛哭,有人躺在座椅上神情恍惚。空气像是凝固了,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但当我走进弟兄的追思大厅时,氛围却完全不一样。

屏幕上播放着他生前的照片,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从年轻到年老,从蒙恩前到蒙恩后——都透着喜乐与安详。

带领弟兄姊妹们一起唱了两首诗歌。

当那赞美的旋律响起,圣洁的空气充满那大厅的时候,仿佛一下子冲散了园区里所有死亡和黑暗的气息。

那一刻,我心里很清楚:我们在敬拜中触摸到的,是活着的盼望。

/

回来的时候,我一路上都在想一个问题: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世人都会说是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们的书上也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的确,我们带不走房子、车子、银行卡,也带不走学历、职称和奖杯,甚至连最后穿的那身衣服也会与身体一同化为尘土。

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带走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带走信心

那是一生的倚靠,是在患难中没有放弃的坚持。

是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还不放弃时,你轻轻回答:“因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

我们也可以带走

那些我们曾为人流泪的日子,那些拥抱、原谅、日复一日的守候,都不会白白浪费。

它们都被一个天上的看不见的账户积存着,永不贬值。

我们还可以带走忠心

或许我们这一生没有站上过什么高位,但我们日复一日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被看见也不后退。

我们没有追求掌声,而是忠于托付,这样的忠心,会成为我们带去的“荣耀冠冕”。

还有悔改的心敬畏的灵对永恒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今生的装饰,而是进入永恒的通行证。

/

地上会朽坏的金银珠宝,到那日都不算数;但我们在暗中所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不会被忘记,反要被称为“金银宝石的工程”。

现在正在天上微笑的那些家人们,他们之所以得奖赏,不是因为他们给世界留下的那些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所带走的那些宝贵工程。

所以,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也许带不走世界眼中重要的一切,但却可以带走天上宝贵的财富。

每一次的相信、每一次的盼望、每一次的爱和敬拜、良善和诚实,都是可以带到天上的宝贵财富。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愿我们不是空手回家,而是带着我们一生的金银宝石,见到父亲的时候可以说:

“父啊,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