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师
是不仅能把真理带给你
也能把你带入真理的那位
除了保惠师
还能有谁
Sean
信仰、生活、音乐、文字、创意
最好的老师
是不仅能把真理带给你
也能把你带入真理的那位
除了保惠师
还能有谁
Sean
还记得2019年年底,疫情一爆发我就第一时间搭建了我们内部的推流直播平台。
上图就是我当时的工位。
主领摇身一变成了主播,也通过公众号的分享帮助了很多团队也搭建了她们的线上聚会。
但疫情过去几年了,我发现许多家人还在线上,并且渐渐开始适应了这种模式。
当然不排除也有一些是因为特殊环境的缘故。
确实,线上聚会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无论在家、在旅途中,甚至在外地出差,也可以透过网络参与敬拜和聆听信息。
这种方式确实在特殊时期为我们守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但若我们渐渐习惯并满足于线上,把它视为“常态”,甚至取代了实体,那么我们就会忽略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我们需要面对面的相交。
聚会的这群人原文是Ekklesia,意为“被召出来的人群”。
这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场所,更是一个群体生活的概念。
换句话说,这群人不是“一个直播间”或是”一个会议室“,而是一群蒙召的人聚在一起敬拜、交通、彼此服事。
来10:24-25 清楚提醒我们:
“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这里的“聚会”,不是一种虚拟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到一起”。
若只靠线上,我们就无法很好的做到“彼此相顾”和“彼此劝勉”的实际行动。
1、真实的连结与扶持
在屏幕前,你很难感受到别人的陪伴。
但当你走进实体,弟兄姊妹的眼神和问候,都会成为具体的安慰与支持。
我们被造就是群体性的,独自一人很难长久坚固。
2、全人的敬拜
音乐敬拜不只是唱歌,而是身体、灵、魂的投入。
试想:在家看线上时,我们很容易走神,手机消息一响就分心;甚至有时候人虽然点开了视频,心却早已不在聚会里。
可当我们在实体中,听见大家一同歌唱、举手,那份同心的氛围,会激励我们更专注。
3、牧养的真实发生
属灵关怀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屏幕背后,许多软弱和挣扎是无法察觉的。
正如保罗在帖前2:8 所说:“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好消息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为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
牧养不是单向的“传输信息”,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交。
4、群体见证的力量
当我们选择走进实体当中,不只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一个公开的见证。
我们向家人、朋友,甚至这个世界宣告:我属于这个群体,我愿意和他们一同敬拜、追随真理。
线上常常让人以“隐私化”的方式参与,而实体提醒我们:这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生命。
1、容易滑入“观众心态”
线上像看一场节目:点开、收看、关掉。但崇拜不应该是看一场演出,而是要参与其中。
我们不只是观众,而是肢体。
2、容易让人松懈
在家线上,或许不用整理、不用出门,甚至可以边吃饭边唱诗。
久而久之,我们失去敬畏与认真。就像速溶咖啡虽方便,却远不如手冲咖啡那样香醇。
3、缺乏彼此服事的空间
林前12章提醒我们:我们是一个身体,每个肢体都要发挥功用。
而线上容易让人只是做一个“接受者”,却少了很多“彼此服事”的机会。
线上在特殊环境下的确是一种便利,但它只是一个临时的补充,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
真正的生命成长,需要回到群体之中,透过面对面的相交、共同的敬拜和彼此的守望,来经历那位的真实。
亲爱的家人们,如果你已经习惯线上聚会,盼望你重新回到实体的当中。
或许你会发现,那里不仅有话语的供应,更有彼此的怀抱,有你属灵家庭的温暖。
当然也不免有人与人铁磨铁磨出刃的挑战,但那不就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愿我们都能记住:我们这群人不是一个会议号,而是一群真实的人,我们需要彼此同行的生活。
祝福你!
朋友们也都在刷屏:“今晚有血月!”
不知道今晚会有多少人不睡觉等着看月亮,我看到外滩许多人已经架起了“长枪大炮”等着拍“血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今晚为什么会有这一奇观。
我查了一下,就是当地球正好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月亮完全进入地球的影子时,就会出现这一奇观,这奇观也被称为月全食。
这时,通常阳光穿过地球的大气层,蓝色的短波光被散射掉,留下红橙色的长波光,给月球披上一层暗红的色彩。
所以,我们看到的“红月亮”,其实是地球和宇宙间光影的游戏。
这是自然的、规律的、可预测的,通常每隔几年,我们都有机会见到。
/
但对于读过真理书的人来说,难免会将此和书里所说的“月亮变为血”联系在一起,那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两者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所知道,约珥、彼得,包括老约翰都提到了“血月”的画面。
但我更愿意相信,书上的“血月”应该不只是单纯的天文现象,而是一种末后特别发生的征兆:提醒人类有一天,世界会迎来审判与更新。
并且在书里,“血月”往往会伴随着地震、黑日、星辰坠落,应该是一个无法用常规自然规律解释的超自然异象。
它出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要:警醒、悔改、预备。
但月全食是一个常规的自然天文现象,科学是可以解释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当然,当我们抬头看见那轮暗红的月亮时,心中难免会涌起一种奇妙的共鸣。
提醒自己,我们时刻都要警醒、悔改、预备,这也是没错的。
/
若今晚,你也有机会抬头看看这轮红月,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我是否只是活在当下?还是也有在为永恒做预备?
夜空也许会一次次上演红月,但我们的生命不会无限次重来,是时候想想永恒的事了。
因为,如果明早起来,红月不再变白,日头不再变亮,那么即使看到再美的“环金穿月”,我们也高兴不起来了。
今天爸妈给我打了个电话,和我说他们昨晚做了奇怪的梦。我叫他们说来听听。
他们说,白天去了我舅外公家吃饭。舅外公炒了一碗肉,在吃之前舅外公要祭一下,然后被我爸妈拒绝了。
我妈说,如果祭的话,他们就不吃这个肉了。结果舅外公最后没有祭。
没想到,他们晚上就都做了梦。
我爸梦到刚去世的奶奶来找他要肉吃,我妈也梦到了一块肉。
听到这里,你是否会感到一阵后背发凉呢?
我听完就开玩笑说:“那恶者到嘴边的肉被你们吃了,所以在梦里来欺骗你们。”
其实,梦境有时真的会成为一种搅扰。
有时候是荒诞无比的场景,也许是似曾相识的画面,有时让人心里发暖,有时却惊醒在半夜。
那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梦境一直是我们人类最神秘的体验之一。
真理书上也经常提到梦,现代科学也在不断研究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梦这个话题吧。
一、真理书上的梦境
在书上的记载里,梦常常出现。如果仔细梳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启示性的梦
有些梦带来方向、提醒或安慰,让人心中更清晰。比如古时有人因梦得到保护或指引。
这样的梦往往符合真理,并且伴随平安。
2、人思虑的梦
书上说:“事务多,就令人作梦。”很多时候,梦只是白天所见所想的延伸,是大脑对经历与情绪的一种重组。
它真实,但并不一定承载着特殊意义。
3、虚妄或搅扰的梦
也有一些梦带来恐惧、控告,甚至让人陷入迷惑。书里警告过我们有“假梦”和“虚梦”,它们或许是内心的虚妄,也可能成为某种试探。
二、脑科学里的梦境
我查了一下关于现代神经科学给出的解释,也同样有意思,说梦境主要发生在 快速眼动期(REM睡眠),此时大脑非常活跃。
1、信息整合
白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会被大脑“清理和分类”。零碎的片段被重新组合,就变成了梦。
2、潜意识的显现
梦境往往与潜意识有关。被压抑的情绪、未表达的担忧和欲望,会在梦中以奇特的方式呈现。
3、外部刺激的干扰
睡眠中,大脑仍能感知环境与身体状态。例如房间里的声音、身体的不适,都会被编织进梦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梦看似毫无逻辑,其实是大脑夜间的“整理工作”。
三、如何分辨梦境
当我们遇到某个特别的梦时,如何判断它是否值得我们留意和寻求呢?
这里有三个小原则:
1、是否符合真理
—— 梦境不会引导人远离正道。
2、是否带来平安
—— 有价值的梦,常常让人心里更清晰,而不是更混乱。
3、是否有印证
—— 如果是重要的提醒,往往会在生活中得到其他的呼应。
/
前段时间,家人去医院探访一个病危的女孩,她奶奶是一位已经去世的姐妹。
可是这位女孩心里比较硬,就是不愿意相信。
和她家人聊起来才知道,因为他们家人常常做梦,梦到去世的奶奶在那边过得很不好,很落魄的样子。
家人们只能跟她反复解释,要懂得分辨,因为那恶者也常常假扮光明的使者。
但很遗憾,她们被这梦迷惑了。
这种梦就是虚妄的梦,里面有来自那恶者的搅扰和试探。因为恶者白天都在搅扰试探,夜间牠也不会消停。
所以,要小心哦!
我们不必过度迷信梦,也不该忽视梦。
最重要的,是带着分辨的心去生活,查验那位纯全、善良、可喜悦的旨意。
因为,真正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从来不是靠梦境,而是我们清醒时所选择的道路,以及我们和那位引导者真实可靠关系。
祝福你!
有个姐妹和弟兄表白被拒绝了。
你有被拒绝过吗?被拒绝的感觉怎么样?
过去,我对“拒绝”这两个字极度敏感,当自己被拒绝的时候,往往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学会了一个功课——拒绝,并不等于否定你。
有些拒绝只是告诉你:那扇门不是为你开的,那条路不该你走。
回头看,那些当年让我心碎的拒绝,其实成了我生命的转折点。
考学失败,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但这也让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乐队,大学毕业后就创业,一直走在追梦的路上。
在感情里,经历的拒绝和背叛,让我后来有机会遇到真正对的人。
所以,拒绝有时候不是打击,而是一种保护。它逼你绕开错误的舞台,推动你走向真正属于你的位置。
/
很多有价值的人,常常被拒绝。
艺术家梵高生前卖不出几幅画,却在死后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马丁·路德·金被世界误解、威胁,却为一代人点燃了希望的火焰;
甚至爱我们的人子,也曾被世界拒绝,但正因为这样,祂的光显得更加无法遮掩。
所以,被拒绝并不一定是在证明你不行,也许是这个世界“不配”承载你的价值。
如果你因为坚持真理而被世界拒绝,那么那一刻,正好说明你比世界更宝贵。
所以,不要急着否定自己。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配,而是他们不配,并不是你太差,而是你太贵重。
当世界拒绝你,也许是在证明:你本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
祝福你!
因为当你站在海边,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浩瀚,
才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忧愁,也不过是浪花里的一点微光。
海浪一次次涌来,好像在告诉我们:
再难的日子,也会被带走;
再重的心事,也会被冲淡。
其实,来到那位至高者面前也是如此。
当你常常仰望祂,
你就会发现,原本压在心头的困难与苦楚,
在祂的伟大面前,也算不了什么。
愿你心里常有一片海,
带走忧愁,留下安宁。
Sean
一转眼,这一年已经过去一大半。
我们地上的这个生命并不是无限延展的,它更像是一份有期限的礼物,期限若到,我们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想起儿子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让我哭笑不得的话:“爸爸,你已经快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这句话仿佛在提醒我,我的期限已经快到一半了。
无论我们能活到多少岁,我们的每一口呼吸、每一次心跳,都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份无价的礼物。
它不是我们努力得来的,也不是我们配得的。
我们无法选择它的开始,也无法预测它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用它来回应赐我们生命的那位。
那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如何吃饭、如何说话、如何工作、如何爱人,都是在回应。
/
保罗曾说:“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父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常以为“献上”是特别的行动,可能是去做一件大事、去完成一个使命。
但保罗提醒我们,不是一次性的献祭,而是“将身体献上”。
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们的整个人、整个人生,日常的生活点滴,都当作一种回应。
如果生命是礼物,那生活就应该是那份“活祭”的表达。
吃饭时是否怀着感恩?说话时是否存着温柔?工作时是否忠心良善?凡事是否以TA为大?
很多看似微小的日常,其实都是一场场大敬拜。不是站在舞台上才是敬拜,我们活着的每一刻都可以成为回应。
/
有时候我会软弱,觉得自己献得不够好、不够完全。
可每当这样想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孩子们在节日里送给我的那些稚嫩的手绘卡片,画得歪歪扭扭,但我的心却依然感动。
因为我看到的不是画得好坏,而是孩子的心。
生活的回礼,重要的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真心。
因此,首先要用我们的生活来回应,而不是只有在舞台上回应。
不要在上帝面前赞美你的难处
要在你的难处面前赞美你的上帝
Sean
上周受邀在一个团队分享,有一堂当我在台上分享到一半的时候,听到身后一声巨响。
当我转过身去,发现是斜靠在墙角的一支Warwick电贝斯倒下来了,看上去好像已经吃灰很久了,这似乎是在表示它的抗议。
其实,很多敬拜团都有一些乐器放在那里吃灰,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
当你读到“你们敬拜团有乐器正在吃灰吗?”,你一定会很有共鸣吧?
但其实我很想说:“乐器在吃灰还好,要是人也在吃灰呢?”
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一段很长的低谷期。
明明心里满有热情,却没有机会发挥;明明渴望被用,却常常觉得自己被放在角落,甚至常常被泼冷水。
那种感觉,就像一件本可以发声的乐器,却被尘土覆盖,静静地躺在墙角,甚至都没有一个体面的琴盒和琴包来装它。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你在团队里,却觉得自己多余;你在人群中,却感觉没有人真正看见你。
那种“吃灰”的孤单,比物品蒙尘更让人心酸。
人之所以“吃灰”,往往不是因为没价值,可能是因为: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乐器,只是调音的过程可能长一些,等待的时间可能久一些。
暂时在吃灰,不代表价值的消失。
被尘土覆盖的吉他,只要轻轻擦拭,依然能发出动人的旋律。人也一样——哪怕沉寂了一段时间,只要重新被点燃,依然能释放生命的声音。
所以,若你觉得自己正在“吃灰”,不要灰心。那并不是你的终点,而是一个安静的预备期。
你看似被放弃,其实可能正在被预备。
如果你是团队的带领者,请不要忽略角落里那些“吃灰”的人。
他们可能没有立刻上场的光彩,却有上场的潜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立刻的掌声,而是有人帮助他们活出他们的呼召,以及过程中的陪伴与扶持。
乐器吃灰,最多是浪费了钱。人若吃灰,却会浪费掉一段宝贵的生命。
愿你我在蒙尘时,不忘自己的价值,在等待时,仍守住心里的火热。
愿拣选你的那位,把你从角落里轻轻拿起,让你再一次被调音,再一次奏响动听的旋律。
记住:你不是被遗忘的乐器,你只是在等待发声。
⛪️海风吹拂的岛屿,
宁静的村庄,
转角遇见这座安然伫立的教堂。
像是一首安静的诗,
守望着岁月,
也守望着来往的人心。
年轻人都不爱去这里了,
但他们有他们发光的地方,
相信那殿的荣耀要大过先前!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