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不爱去这里了

年轻人都不爱去这里了

⛪️海风吹拂的岛屿,
宁静的村庄,
转角遇见这座安然伫立的教堂。

像是一首安静的诗,
守望着岁月,
也守望着来往的人心。

年轻人都不爱去这里了,
但他们有他们发光的地方,
相信那殿的荣耀要大过先前!

Sean

别等腰疼了才学走路

图片
文|翔巴德

过了40岁,才开始关注自己的体态,主要是因为腰常常不舒服,所以现在开始在练习纠正自己的走路姿势。

原来这么多年来,我走路的姿势都是有问题的,就这么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好好学过。

其实很多的真理就像如何正确走路一样,需要每天操练,看似很平常,久而久之你就知道它的重要了。

很多人的生命在某一个时间出了问题,往往是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没有认真操练真理,认为那些并没有很重要,就好比我在没有腰疼之前,都没有注重过自己的体态。

真理的作用,就像身体的骨骼——平时不在意,直到它出问题,你才会发现它影响着一切。

一个人走路姿势不正确,起初或许没什么感觉,但日复一日,累积的压力最终会在腰椎、关节、肌肉上显露出来。

同样,一个人在言语、情绪、关系上的偏差,起初也许微不足道,但长年累月,最终会让生命的“脊梁”弯曲。

/

我们常常以为,生命中真正的挑战会以轰轰烈烈的方式出现,可实际上,它们更多是以一种“慢性积累”的方式潜伏着。

一次次没去选择喜乐,一次次没去约束口舌,一次次选择担忧而不是信心,一次次忽略家人的需要……久而久之,裂缝就从里到外蔓延开来。

“常常喜乐”,不是在好消息来的时候笑一笑,而是在心情低谷时仍能选择感恩;

“污秽言语不可出口”,不是在场面温和时才守住嘴巴,而是在冲动时依然能勒住舌头;

“不为明天忧虑”,不是放弃计划,而是即使计划赶不上变化也依然安稳;

“孝敬父母”、“丈夫爱妻子,妻子顺服丈夫”,也不是靠偶尔一次的体贴就能维持,而是需要在一千个日常细节中去练习与坚持。

这些真理,不是摆在书架上的标语,而是需要被我们一步步走进生活里的节奏。

你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的体态;你今天走得歪,明天就得花更多力气去矫正;你今天走得稳,明天遇到风雨也不容易被吹倒。

/

所以,不要等腰疼了才学走路,不要等婚姻濒临破裂才学去沟通,不要等孩子叛逆了才学去陪伴,不要等情绪爆炸了才学去约束,不要等到团队出现各种问题才教导和操练真理。

日常的操练,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在悄悄塑造一个未来更稳、更美、更健康的你。

今天,就从第一步开始——走得正一点,走得稳一点,让真理成为你的姿势,让你的生命越来越挺拔。

让我们一起加油!

图片

图片

尽量不要单独关怀一个异性,除非你想和对方结婚!

图片
文|翔巴德

还记得我单身的时候,有一位弟兄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尽量不要单独关怀一个异性,除非你想和对方结婚。”

这句话听起来很“冷漠”,甚至有点“冷血”的味道,但细想,却很有智慧。

那时候,我并没太当回事,觉得关心一下别人,是出于礼貌和爱心,特别是弟兄姊妹之间,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后来经历多了,我才慢慢明白,这句话是一种很有智慧的保护。

/

因为关怀,本身就是一种很温暖的力量。而温暖,是会让人靠近、甚至依赖的。

尤其是在孤单、脆弱的时候,那一点点的关心,很容易被放大成“特别”。

我也见过不少本来只是单纯聊天、帮忙的关系,最后走向了暧昧;也见过有人明明只是出于单纯的爱心,却被对方误会成暧昧信号。

更见过有人因为分不清关怀与喜欢的界限,让友情、团队、甚至信任全都崩塌。

在情感的世界里,单独的温度,往往会被理解成“只给你”。

哪怕你真的只是关心,对方也会觉得你是在暗示。

/

所以我常常建议,如果真的要特别关怀一个异性,那必须先考虑清楚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如果承受不了这样的后果,那就尽量要让关怀放在群体里、放在更安全的氛围中。

珍惜自己,也珍惜对方的心,不随意拨动,不轻易试探。

毕竟,有些界限,不是为了拒绝爱,而是为了保护爱。

我结婚以后,通常要关怀异性,我都会让合适的姐妹去关心,即使这让我看起来冷漠,甚至让人觉得我不好相处或觉得我没有爱心。

没关系,习惯就好。

曾经有一次,一个姐妹跑来问我说:翔哥,有个问题憋在心里已经一年了,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想来问你,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我在小组里一直不怎么搭理她。

和她解释了以后,她也终于释怀了。

当然,我也可以带着妻子一起去关怀姐妹,她是我最好的帮助者。

最后有一句话的温馨提醒:

单独的温度,不要轻易给,也不要轻易收,要考虑清楚!

图片

图片

忍耐等候,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图片
文|翔巴德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TA来。看哪,农夫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且忍耐等候,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 5:7

今天立秋了。

清晨的风里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凉意,阳光不再那么暴烈,仿佛天地都开始慢慢沉静下来,准备进入收获的节奏。

老实说,这段时间我感觉有点干燥,不是吹空调吹的,而是心。

这段日子仿佛像被晒焦的田地,接二连三的发生了许多事情,有些寻求的事一直没得到回应,有些挑战仍要面对。

例如经济的压力、属灵的争战,在跟随的道路上仿佛播下很多种却一直没见发芽。

我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需要放弃。

但就在今天,立秋的这天,我读到了雅各书这段话,仿佛有个声音在轻轻的提醒我:“孩子,再等等。秋雨就要来了。”

/

现代人普遍熟悉的是温带或东亚的农历季节,比如中国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种、秋天收割,这是湿润春季—炎热夏季—丰收秋季的农业节奏。

但以色列地处地中海型气候,季节与降雨规律有明显不同:

秋雨是播种前的预备雨,主要负责松土和滋润,而春雨才是收割前的恩雨:催熟、成全。

因此,雅各说:「农夫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且忍耐等候,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意思是说,农夫从开始到结果都耐心等待时令,不急于一步。

它提醒我,即使现在还没有看见什么,也不代表没有希望。

我们除了要撒种,也要学会等候和交托。

/

有时候,我也想当那个“等候的农夫”,但很多时候,我是一边望天,一边嘀咕:“怎么还不下雨?”

雅各这段话提醒了我:

“不是你能决定什么时候雨会来,但你可以决定,你还愿不愿意相信雨终会来。”

信心和盼望很重要,很多时候事情会朝着我们信的方向发展,而我们自己会向着我们盼望的方向努力。

所以今天,我决定收起焦虑,继续做好当下该做的,该撒种时就撒种。

因为我知道,秋雨真的会来,春雨也不会缺席。

那位掌管天地的,一直都在。

/

也许现在秋雨还未来到,愿我们仍持有一颗忍耐的心,不怕等候,不惧暂时的干渴,在立秋的这一天,我们就挥起锄头来松松土,继续播下种子。

相信秋雨春雨必会来到,那地里宝贵的出产,终将属于我们。

一起加油!

图片

图片

抽烟到底是不是罪?

图片
文|翔巴德

上周六,我们有一群弟兄姊妹受浸,我过去的时候在楼下刚好碰到其中一位要受浸的弟兄。

看到弟兄很惬意的抽着香烟,大概想抽完这根就上去受浸。

我笑着拍了拍弟兄的肩膀,想起了20年前的我,受浸当天也是抽了根烟进去。

之前我分享过,很多家人应该都知道我的抽烟经历

我也经常被问到:抽烟到底是不是罪?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个常常被避而不谈的问题。

尤其在家人群体里,一提到某位弟兄抽烟、某个姐妹抽烟,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下意识”的评判。

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呢?

 

01、经上没说不能抽烟?

 

没错,你确实在经上找不到“吸烟有害健康”这种话。

那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不是经上的直接教导。抽烟作为一种现代行为,在正典成书的时代根本不存在。

所以有人就说:

“经上没讲的,就是自由。”

“我又没害人,抽烟怎么了?”

“我压力大,抽烟让我放松。”

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

02、抽烟不是杀人放火,但它真的无害吗?

吸烟不违法(禁烟场所除外),也不等于道德崩塌,更不是犯了十诫中的哪一条。

但如果我们从几个角度去思考,会发现,这个行为可能远不只是“习惯”这么简单:

首先,它在损耗你的身体。

“身体是你领受生命的器皿。”我们身体受造,不是要成为一个任意挥霍和践踏的器皿。

烟草中有上百种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吸烟不但伤肺、伤心血管,也影响睡眠、情绪、甚至生育。

更别说二手烟对家人和周围人的伤害。

其次,它可能成为你的捆绑。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偶尔来一根”,后来却变成“戒不掉”。

只要焦虑就要点一根;吃完饭要来一根;工作前要一根。你会发现,它支配了你

而一个被烟支配的人,就很难说自己还“自由”。

同时,它还损害你的见证。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如果你是小组长,是敬拜者,是团队的同工,当你嘴里叼着烟被看到,旁人会不会因此对你失望,甚至反感呢?

虽然别人也不该随意论断,但这世界就这么现实。你的行为,是你价值观的外在呈现。

 

03、这是否合宜?

很多问题,并不只是看“有没有明文规定”,而是要问:

 

  • 这是否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有力量、更清醒的人?
  • 这是否帮助我活出爱、活出使命?
  • 这是否让我更靠近那个“被托付的生命”?

有些人抽烟,是为了缓解痛苦。但问题是,烟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它只是让你暂时逃避问题。

如果你正处在“我想戒,但戒不掉”的过程里,请不要羞愧、不要逃避。也不要活在“别人都会论断我”的恐惧中。

要知道,挣扎本身不是失败,放弃挣扎才是。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抽就抽”,而是“我可以不抽”。

如果你愿意开始改变,去寻求帮助、去找同伴、去建立新的习惯,你就已经在路上了。

 

04、写在最后:

 

抽烟到底是不是罪?

也许我们不必急着给它贴标签。

但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它是否正在偷走你本该拥有的自由、健康与见证?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许就是你应该做出决定的时刻了。

不只是因为“别人会说”,而是因为你值得一个更自由、更健康的生命

不过,真正严格来说,凡是达不到父的标准的,不管任何事,都是罪。

你觉得抽烟是吗?

图片

图片

快跑跟随,先告别这三种内耗!

图片
文|翔巴德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该往哪走,也不是没有方向感,而是走着走着,就越来越累了。

不是没动力,而是悄悄内耗到一点一点耗尽了热情。

这世代,很多人不是被困在难处里,而是被困在无止尽的内耗里。

今天想与你谈谈三种最常见、最致命的内耗,也是很多人“跑不快”、“跟不上”的真正根源。

01. 自我内耗

你常常不是被敌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拖垮的。

例如,你也许受感动想要投身一个服事,但每次试图去做的时候,心里就有个声音在说:“你配吗?你不够好,你会让大家失望的。”

最后你什么都没做,选择默默退出。

你以为是懒,其实是脑内剧场太精彩,打败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会因为过去的失败标签、环境给的评价,甚至只是“自我想象的失败”,反复拉扯自己,在“该行动”与“怕出错”之间自我撕裂,最后疲惫不堪。

父从来没有要求我们要完美之后才能奔跑,反而说:

“我们当放下各样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 12:1)

“缠累”我们的,很多时候不一定是罪,还有不信、惧怕、比较、拖延、自责、完美主义这些思想的重担。

而解决方法就是像大卫那样,在黑夜中对自己说: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那位全然信实的!”

停止自我打击,是快跑跟随的第一步。

02. 家庭内耗

有时候你想飞,却总被拽住了脚。

例如,你也许从年轻时就立志服事,后来有一天你终于成为了小组长。

但每次你出门服事,你都提心吊胆,偷偷观察着另一半的脸色,说不准哪一天他会对你翻白眼说:“你又要去忙小组的事了,你什么时候在家里也做做我们的‘组长’啊?”

你内心充满拉扯:爱那些小羊,也爱这个家。但家不是支持,而是消耗你的场所。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家庭“微战争”呢?

你不是不想为使命奔跑,而是太常被“你不顾家”、“你不爱我”、“你一意孤行”、“你走火入魔”的指责搞得心灰意冷。

事实上,家庭关系的次序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前 5:8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跟随使命,而是要学会在家中活出真实的生命,先服事好家,好让家可以成为自己的支持,然后再服事外面。

保罗也提醒我们要成为“无可指责的好管家”(多 1:7),在家里必须要有好见证,无可指摘。

而建立美好家庭的秘诀,不是说服,而是活出真实。

当你不再是情绪化的“逃避现实”,而是带着智慧、温柔、信实,你的家人终会说:“我终于懂你了。”

 

03. 团队内耗

 

同工之间最大的破口,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关系。

 

例如你去参加敬拜团排练,粗心弹错了好几个地方,团员们纷纷回头,气氛瞬间紧张。

排练结束后,有几个人开始“地下交流”:“是不是司琴最近都不大上心?”

第二周,你很不想去,因为你“受够了无声的责备”。

很多团队,其实败在那些说不出口的误解、解不开的疙瘩、不肯表达的情绪

本来是一起奔跑,却成了彼此消耗。

我们发现,起初跟随的门徒,都不是一对一跟随的,而是让他们组成群体,一起学会彼此相爱、彼此成全、彼此担当。

保罗也说:“竭力保守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 4:3)

“竭力”这词的希腊文是 spoudazō,意思是用尽力气去守住那个合一。

团队内耗的解药,是敞开的沟通,是信任的文化,是彼此看见彼此的价值,而非只去看见彼此的问题。

特别是不能单凭眼见和感觉去解读和判断他人的想法和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要在一起完成一个天上来的使命。

/

你愿意快跑吗?那就先整理行囊吧。

当你放下这些耗能系统,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你不是没有力量,而是力量都被耗在了不该耗的地方。

愿你听见那来自深处的邀请:“我吸引你,你就快跑跟随我。”

加油!

图片

图片

信,是一种长期主义!

图片
文|翔巴德

虽然平时我不怎么在朋友圈点赞评论,但每天都还是会翻阅一下朋友圈,好看看弟兄姊妹和好友们的近况。

上次,一位弟兄发朋友圈免费赠送所有信仰书籍,并宣布从此退圈,让我难过了好一阵子。

虽然他已经不在我们中间很久了,但我很爱这位弟兄,也常常牵挂他。

尽管他时不时还会在朋友圈和我辩论一番,但我始终相信,爱他爱到为他死的那位永远都不会放弃他。

今天早上,我又刷到一位姐妹的朋友圈,文字里出现了别神的名字,我察觉到她的信出了问题。

她曾经在我们中间有一段时间,几年前离开了后也就很少联系了。

看到信息后,我给她发了一条信息:我看你朋友圈刚发的,你信心还好吗?

果然回过来的信息是:我不信了。

我呆坐在那里很长时间,内心有点忧伤。

我问她:是经历了什么吗?

她和我说,从她这些年的经历来看,很多都不是她想要的,她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所以她决定选择其他的。

我有太多话想和她说,想一想,也许和她境况类似的家人还有很多,所以决定在这里也有一点点分享,希望能给这些家人们带去一点点光照。

/

今天是一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

人们喜欢用2倍速播放60秒短视频,不愿意花5分钟看一篇文章,喜欢花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解说短视频,不愿意花2小时看整部影片。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快速的切换着所谓的赛道,越来越少有人愿意10年专注在同一件事情上了。

今年这个赛道没有赚到钱,明年换另一个赛道,如果又没赚到钱就再换一个。

在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少人还愿意用长期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至于许多人在信仰上也迷失了方向。

今天我想说的是,信,是一种长期主义。

/

“长期主义”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或商业领域的词,强调看重长远价值、长期投入、延迟满足,不以短期回报为目标。

而信又何尝不是长期主义呢?

信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信不能只有激情,还要有忠心;信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一生的道路。

这次回老家,看到家门口的杨梅树已经快两层楼高了,每年结出的杨梅根本吃不完,如果冻到冰箱里还能吃上一整年。

而你们不知道的是,这棵杨梅树种下至少已经超过10年了。

10年前它还是一棵又矮又小的嫩苗,倘若我们在种下后的两年三年就想要吃到果子,那我们未免太心急了。

如果我们因为前几年结的果子少而拔掉或者移到别处,那我们今天也照样吃不到这么多的果子。

我们的属灵生命也一样,成长需要时间。

树根扎得深,才能抵挡风雨。

生命也不是一夜之间变得成熟,而是日复一日的操练、摔倒与再站起来。

/

父的计划常常不是立刻成就的。

我们看到亚伯拉罕75岁离开本地本族,得到后裔的应许,但他等了25年才看到应许之子以撒。

约瑟的梦经历13年才逐步应验,摩西花了40年在旷野预备…

人的计划尚且都有周期,何况是父的计划呢?

其次,当面对试炼与沉寂的时刻时,若没有“长期主义”的信心态度,很容易在没有感觉时就放弃。

很多时候信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凡日子的坚定选择。

/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活出长期主义的信呢?

首先,我们需要定睛在永恒,不能被短期得失左右。

不要以人气和点赞率来评估价值,不要靠情绪来维持热情,而是要靠信实、盼望和爱心。

我通过公众号写作已经10多年了,阅读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文章说删就删,账号说封就封,为什么我还能坚持到今天呢?

有这个时间去做点可以变现的事情,换个赚钱的赛道不好吗?

那是因为我定睛在永恒里,相信每一个阅读都有价值,也相信这件事是父呼召我去做的。

/

同时,我们要建立信仰的节奏,而不是跟随着感觉走。

每天的信仰生活,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而是为了在不确定中持续对齐方向。

我每年回家看到家门口那棵杨梅树时,并没有感觉它有长高,但10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长了那么高。

我们每天看自己的生命也一样,可能并没有觉得自己有成长,但是很多成长并不是肉眼能看见的,只要我们按时在浇灌,我们就会有成长。

/

同时,我们也要能接受信仰中的沉默期。

有时候,看不到“果子”,也感受不到回应,但仍然要选择相信——这才是“长期主义”的精髓。

我知道这很难,也许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沉默期放弃了他们的信。

他们怀疑那棵种下的种子是不是死了,他们甚至在想,是不是当初就不该种。

其实不是种子没有反应,而是收获的季节还没到,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去浇灌和培育它。

我们需要学习不急着收割每一次付出,学着在沉默中继续等候。

因为信不是一时热情,而是日复一日坚定持守的选择。

真正的信,是在没看见时仍然相信,在没得到时仍然等候。

因为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长期主义的信,不图一时掌声,只求一生忠心。

最后,盼望迷途的羔羊可以快快回到牧人的怀抱。

图片

图片

我经历的一次近在咫尺的女色试探

图片
文|翔巴德

那是2007年,我初信的第二年。

那时候我们四个弟兄刚在上海创业,三人还单着,办公室更像是社会版的“男生宿舍”:热血、混乱、充满理想,也藏着青春躁动的小心思。

虽然大家都不是“初开情窦”的年纪,但凡有女生来访——尤其是长得不错的那种,空气总会微妙地发生变化,目光也会不自觉地飘过去。

说白了,在那样的环境里,属灵再“刚强”的弟兄,也免不了在心里泛起几朵涟漪。

有一次,一个和我们渐渐熟络起来的弟兄说,他想带他妹妹来我们这儿认识认识。单身男女、弟兄姊妹,听起来也没什么不妥。

后来那天,他真的把“妹妹”带来了。

她穿着一条长裙,眉清目秀,气质文静,看上去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她羞答答地坐在我旁边,指着我电脑屏幕问:“你在做什么呀?这个看起来好难哦。”

那一刻,我心跳得飞快。

大概是因为太久没在办公室见过女孩子,也可能是她天真无邪的模样让人放下了戒心。

很快,我们就邀请她参加小组聚会。

相处几次后,我发现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就没有怎么私下联络。

没想到,真正的“剧情”,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

后来,她主动约了我们小组的一位弟兄去她家过夜,还说要介绍她“很有钱的父亲”帮他投资事业。

弟兄动心了,就去了——而他们也开始交往了。

直到有一天半夜,弟兄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有急事。

我们在小区里碰面时,他神情慌张地说:“我去她家过夜才发现,她是东方*电的,他们一伙把我控制住了,我现在已经被拉进去了。”

那一晚他彻夜未眠,满脸写着惧怕。

我们立刻联系了带领人,一起处理了这件事,也把她赶出了我们的小组。

回想起来,我不寒而栗。

如果她正好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应邀赴约”的是我,今天落在试探里的,或许就是我。

/

原来,试探并不是从远方来的,可能就坐在你身边。

试探不会穿着黑色的披风闯进你的生活,它更常披着“纯正”、“可爱”、“动人”的外衣,坐在你身边,温柔地问你一句:“你在做什么呀?”

你甚至不会察觉,它已经悄悄找到了你心里最容易软下来的地方。

它用的不是刀,是引诱,是“关系”。

它不是一开始就逼你犯罪,而是一步步引你入套,让你不得不犯罪。

就像一杯加了甜味剂的毒药,喝下去那一刻甚至是让人舒服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

/

有人说:“我能分辨。”

但诚实说,我们若只是靠自己,其实很难分辨。

若不是当时我没有动心,若不是那晚弟兄鼓起勇气打了电话,故事会完全不同。

面对试探,我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自认为“坚强”,而是清醒与逃离的智慧。

书上说:“你们要逃避淫行”(林前6:18),

不是战斗,而是逃跑,因为试探不是拿来征服的,而是需要避开的。

正如约瑟在波提乏家中,面对女主人每日的试探,他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转身就跑。

我们也许无法阻止试探靠近,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把它请进屋里,或跟它而去。

我们也许无法控制心动的感觉,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行动。

/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站立得稳,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靠近深渊。

愿我们常常警醒,不要掉以轻心,而忘了内心仍旧有空隙。

愿我们学会,在试探临近时,不要问:“我扛得住吗?”,而是赶紧逃跑!

毕竟,有些错误,是一次就够致命的。

图片

图片

愿我们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奔跑前面的路程!

图片

愿我们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奔跑前面的路程!

文|翔巴德

15号我回了老家,陪完了奶奶95岁人生的最后一程。

过年时奶奶还能和我一起唱歌,最后这几天就只能听我唱歌了,气息时而微弱时而急促,不能言语,也不能进食。

在那几天里,我们儿孙们轮流24小时陪护在她身边,看她身体难受的时候,我多次求父平平安安的接她去天家,当然是照着父的意思,而不是我的意思。

最终父还是给了她4天的时间,我想这也许是留给我们这些亏欠她的儿女子孙最后一点尽孝的机会。 

并且在这几天里,她也陆续见到了她很想见的人,和他们说了末了的话,留下了许多的祝福。

/

7月19日早上,两个儿子扶她坐在椅子上,一左一右的陪伴着她。

我在边上给她唱诗歌读诗篇,这几天只要唱诗歌给她听,她就平静安稳很多。

我不记得给她唱了多少遍《诗篇二十三篇》,因为给她一边唱一边读,她看上去就会很满足。

早上唱着唱着,我看到她眼角静静的流出了两行眼泪,不像是难过悲伤的眼泪,更像是感恩的泪水。

她眼幕低垂,就这样静静的听着诗歌。

我一边用纸巾帮她轻轻擦着眼泪,一边握着她瘦弱的手臂,感受着她微弱的脉搏和微热的体温。

接着,我换到《你是大洪水中的方舟》这首歌:

你是大洪水中的方舟,你是大黑暗中的灯塔,你是大灾难中的逃城,你是浪子和孤儿的家。你从粪堆中把我救拔,我的丑恶你完全接纳,你的大爱让我惊讶,脸上常挂着感恩的泪花…

一旁的大伯看她头偏在一边,想帮她扶正,这时我们发现,喊她已经没有了回应。

我们赶紧把她抱到床上,但无论如何喊她,她都没有再点头或摇手,只留下了眼角最后一滴感恩的泪花。

奶奶就这样安详的睡去了,永远安息在了这个美好的安息的早晨。

/

劳苦愁烦

摩西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奶奶是强壮的,她到了95岁.

但摩西又说了:一生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劳苦”指生活的辛劳、工作的压力、肉体的疲惫。“愁烦”则是心灵的忧虑、内心的挣扎和各样的难处。

这两者结合,描绘出人的一生所经历的重负——无论外在或内心,生命常常处在一种挣扎中。

当父亲在追思晚会上回顾奶奶的一生时,何尝不是如此。

在奶奶30岁那年,务农的爷爷因病去世,留下二儿二女,我父亲当年4岁,我姑姑还抱在怀里。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呢,奶奶没有改嫁,也没有抛弃她的孩子,而是靠她的勤劳和坚忍撑起了这个家。

有一年奶奶离家出去了几天,大伯以为妈妈不要他们了,哭着四处找寻妈妈的下落,后来找到才知道,她是去亲戚家借钱,因为没钱过年了。

奶奶的一生,劳苦愁烦,如今转眼成空,她也如飞而去了。

/

敬畏的心

即使如此,又有多少人晓得至高者怒气的权势呢?又有多少人按着TA当受的敬畏来敬畏TA呢?

劳苦愁烦本是在提醒我们,应该远离罪恶和对世上的贪婪,转而追求永恒和更崇高的价值,可很多人并不明白。

非常感恩,奶奶在人生的最后这几年,认识了至高者,也成为了TA的儿女。

所以,即使她已经如飞而去,也是去到了那个永恒荣美的家乡。

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究会有如飞而去的一天,我们是选择敬畏至高者而去到TA荣美的家,还是选择不敬畏至高者而去到TA的忿怒里呢?

敬畏的心,不是害怕受惩罚,而是害怕失去与那位的关系。

敬畏的心,不轻忽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隐藏的动机和真实的心态必被看见。

敬畏的心不是“什么都不敢做”,而是“凡事都愿意对齐父的心意”,主动追求父的喜悦,甘心放下自己的意志,顺服父的心意。

奶奶的葬礼是我们镇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分别为圣不按迷信方式办的葬礼,也是奶奶的遗愿。

相信这是奶奶敬畏的心蒙了悦纳,不仅没有遭来敌挡,反而听到许多人的称赞。

三天的追思礼拜上,赞美声响彻整个村庄,让许多人听到了好消息,这也是我们镇上有史以来因父的名聚集最多人的一次

/

智慧的心

我们还要求得着智慧的心,好知道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即使我们还是刚出生的婴孩,那如飞而去的日子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智慧的心,会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永恒的,它帮助我们做出有永恒价值的选择,而不是只是填满我们的日程,创造属世的价值。

智慧的心,会带来敬畏与回转,因为敬畏至高者是智慧的开端。

智慧的心,会数算日子,不再轻率过日子,而是知道人生不是属于自己,而是要对赐我们日子的那位负责。

智慧的心,会问自己,我们是否在生命和时间上忠心良善,是否有活出我们的呼召?

智慧的心,不会活在过去的懊悔里浪费光阴,也不只是在幻想未来,而是活在当下,但定睛永恒,作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

智慧的心,每天都会问自己“我今天为谁而活”,然后将时间投入在关系、使命、服事、学习、生命建造上,而不是虚度在肉体的娱乐和无意义的追逐中。

那天伯母来看奶奶,奶奶看着她,然后用力将手指向天上,我们都领会到了她的心意和她对伯母最后的期许。

/

喜乐的心

摩西说: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摩西除了求一颗智慧的心,还在求一颗喜乐的心。

喜乐的心,并不是在顺利稳妥的日子里欢喜快乐,而是在受苦的日子和遭难的年岁里,仍能选择倚靠至高者的慈爱。

喜乐的心,并不是经历少一点苦,而是经历多一点慈爱。因为在慈爱里,受苦的日子也能转化为喜乐的理由。

喜乐的心,并不否认自己的痛苦,而是让喜乐成为力量,使生命平衡以至得胜。

喜乐的心,是无价的,是用钱买不到,特别在试炼和患难中有大喜乐的人,都能得着生命的冠冕。

喜乐的心,不是享受世界,而是享受那位创造世界掌管世界的。

我选了一张照片作为奶奶的遗像,上面是奶奶最喜乐的笑脸。

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得着喜乐的心来过我们的余生。

/

直奔标杆

办完奶奶的追思礼拜,最后出殡的当天,下起了狂风暴雨,我们将奶奶地上的帐篷安葬在了爷爷的身边。

奶奶在地上的最后一里路,仍是充满了泥泞和荆棘,但蒙福的人生并非没有风雨,而是在暴风雨中仍然能够向着标杆直跑。

奶奶现在已经走在了铺满精金的街道上,只有我们还要继续在地上奔跑前面的路程。

愿我们都能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也愿今天把奶奶抱在怀里的那位,也能坚固我们手所做的工,带领我们当跑的路,打完我们美好的仗。

奶奶,我们天上见!

趁着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那位!-写于陪奶奶最后的日子

图片
文|翔巴德

7月15号,我回到了老家,要和家人们一起陪奶奶走完她人生最后的一程。

这个夏天阳光并不辣眼,但闷热如蒸炉,奶奶房间的电风扇拼命的转着,仿佛生怕奶奶热着了。

奶奶一身上下有9个病,能活到95岁已经是个奇迹,要不是因为最近的脑梗,我们都觉得她能活到100岁。

我回家的第一天她还能认出我来,也能艰难的说几句话,到今天又已经衰弱了很多。

而就在几个月前过年的时候,她还能坐在那张椅子上,和我一起唱着歌。

今天她只能在床上,不能言语,不能进食,气息时而微弱,时而急促,喝几口水也变得艰难,有时候连呼吸都要用尽全身力气。

她闭着眼睛,安静地听我唱着歌,有时还会把手举起来。

我看着她,想着爱她的父还没有接她,也许就是为了给我们这些亏欠她太多的儿女子孙,留一点点时间,尽一点点最后的孝。

/

今天,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传十二章》的那段话语: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那位。”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不要等到银链折断、金罐破裂……尘土归于地”

这些话语,以前读起来总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写给老年人的诗句。

但如今,一幕幕却如此真实,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她的手在发抖,如书上所说:“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她的牙齿掉得只剩一颗,正所谓“推磨的稀少就止息”;

她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人影,正所谓“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她听不大见了,如同“街门关闭”,现在连哼一声都没有力气,这位爱“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了。

原来这一切,《传》的作者早就写下来了。

可我们却总以为,老去这件事很遥远,以为等自己老了再想“意义”也不迟。

但其实,这一切来的,比我们想得快很多。

奶奶前年还能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带着我们全家一起去地里拔花生,去年就没有再下地了,今年就成了”有力的屈身“了。

就像书上说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一切原本运转得好好的,忽然就慢了,断了,坏了。

/

书上说,要趁着年轻,趁着这些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那位。

记念,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偶尔想起。而是要在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活得有方向;在强壮的时候就学会敬畏;

还能走、还能唱、还能讲的时候,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的爱那位造我们、也一直爱着我们的。

因为当一切都开始衰败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发现——生命的意义,不是拥有过多少年日,而是那些逝去的年日我们是否有记念那位赐我们生命的。

奶奶或许已经快要去她永远的天家了,而我,还在途中。

但银链终将折断,金罐终将破裂,盼望在那日来到之前,我可以好好活,好好爱,好好记念造我的那位。

因为是那位把灵吹进我们鼻孔的,是那位,在我们老去、枯萎、失语之时,仍紧紧牵着我们手。

——写于老家的夏天,陪奶奶最后的日子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