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因为犯罪吗?

图片

最近有弟兄姊妹的亲人生病住院了,医生说的情况并不乐观,我有被问到:疾病,是因为犯罪了吗?

有时候,一场疾病来得毫无预兆。身体的痛苦、生活的崩塌、内心的恐惧,一齐袭来,让人忍不住问一句:“他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人本能的反应。我们想知道痛苦从哪来,我们想找一个解释,一个原因。

但你知道吗?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因为你犯罪了。

/

1. 疾病的存在的确源于罪

 

起初,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眼泪、没有死亡、没有病痛。

可惜,当人类选择犯罪偏行己路的时候,不只是生命出了问题,整个世界也随之崩塌。

从那一刻开始,痛苦、混乱、疾病,像洪水一般漫上来。

所以可以说:疾病的存在,确实是因为罪进入了世界的后果。

但这并不代表,你此刻的病,是因为你犯了罪。

/

2. 不是每一个病人都犯了罪

有一个人,生来眼睛就看不见,旁人指着他说:“这是不是他犯罪了?或者是他爸妈犯罪了?”

可夫子说:“都不是。这是要让人从他身上看到父的荣耀。”

你看,苦难不总是“谁的错”。

有时,它只是这个破碎世界的一部分,有时,它背后还有更美的旨意。

疾病就如同风暴一样,我们无法控制风暴何时来临,但我们可以决定将生命的根扎在磐石上。

以至于即使在风暴中,也可以靠近那份不被震动的平安。这远比身体的健康宝贵得多。

/

3. 疾病不是标签,而是邀请

 

病痛会无情的夺走很多东西——健康、自由、计划、笑容……

但它也可能是邀请我们去经历一些以前忽略的东西——休息、陪伴、安宁、永恒…

有时候,最深的恢复,不只在身体,更是在内心。

因为在这世上,真正的盼望,从来都不是“我再也不会生病”,而是“无论健康或疾病,我都已经得着永恒的盼望”。

这地上寄居的日子和我们永恒的生命相比,就像是昙花一现。

/

4. 永远不要怀疑,你是被爱的

 

你可以觉得你是悲哀的,也可以相信你是被爱的,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带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乐章。

觉得自己悲哀的人,是不相信父的良善。他们可能相信父,但是他们不相信父是会赏赐寻求的人。

相信自己被爱的人是幸福的,是喜乐的,是充满盼望和平安的。

两种相信,两种人生。

你是被爱的,不是因为你行得好才被爱,而是因为你生来尊贵,也被父珍贵。

/

我们永远要相信:

即使这个世界充满病痛,也有一种爱,从未离开我们。

即使身体一时软弱,我们的生命,依然有光明,有力量,有未来。

正在病痛中的家人如果愿意,可以这样和父说:

“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但我愿意相信祢是良善的,祢是爱我的。”

“愿我的痛苦不白受,愿我在风暴中仍能扎根在磐石上。”

“我虽然软弱,但我仍仰望那位能安慰我的力量。”

“愿祢医治的大能临到我”。

祝福你!

你们要休息!

图片

奶奶今年94岁了,往年每次回家在屋里若找不到她,那么她肯定是在地里。

如果去地里找到她,那么她一定是在挥动着那把比她手还粗壮的锄头,在地里锄着她的菜地。

从今年开始,她才慢慢没有那么任性了,因为那把锄头她真的已经有点挥不动了。

她早就已经到了可以每天都休息的年龄,但是只要她有力气,她就不会闲下来,一定要去劳动,一定要为我们做一些事情。

因为老一辈人许多都来自那个艰苦的年代,习惯用“辛苦”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

也形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人要忙着做事,才不浪费时间”;“不干活就是懒人,没有用”;“哪有不辛苦就能成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

这种文化确实激励过无数的人,包括我其实也是被这种文化所激励长大的。

我有很长时间都觉得不做事就会焦虑,休息的时候甚至会有负罪感,在不需要“拼命”的时候,仍然不敢休息

这种“用劳苦换尊严”的文化,往往会传承到下一代,变成一种集体内化的焦虑感:不工作/不学习 → 被看不起 → 不配拥有爱或尊重。

/

其实我身边有很多这类的人,他们总是很忙,不知道你们是不是。

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多到做不完,而是——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感到焦虑、内疚,好像自己没有价值。

于是,哪怕身体已经吃不消,心里已经有苦毒,他们仍然不会停下来,无法心安理得的休息。

你也是这样吗?

今天我要提醒你:不是你不配休息,而是你忘了: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有多忙。

 

即使你今天什么都不做,你仍然是被爱的,我的价值并不会减少。

 
/
 

我们拼命做事,有时候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害怕:怕别人说我不够努力;怕停下来之后会空虚;怕失去别人的需要感,也就失去了价值感。

但真相是:你不需要靠“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发现《诗23》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可能你们都没有发现,牧人先是叫我们“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们在可“安歇”的水边,后面才是“走义路”和“行幽谷”。

不是一上来就叫我们去拼命奔跑。

所以今天,如果你很累,请不要勉强自己再“努力一点”。

可以允许自己安静下来,哪怕只是泡一杯热茶,听一首喜欢的歌,弹弹琴,看个电影,或者只是发发呆。

你不是机器,也不是只能靠表现来换取父亲爱的孩子。

/

也许今天,你需要的不是再多完成一件事,而是放下那颗不安的心,允许自己喘口气。

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不累,而是敢于停下。

 

造天地的那一位,在工作六天之后,第七天也休息了

TA并不是累了,而是为我们立下一个节奏的榜样:人不是只有在做事时才有价值。

所以TA要我们也要如此休息。

不仅如此,TA还设立了安XI年。六年要耕种田地,第七年要让土地休耕。也就是说人要放假,土地也要放假。

这是在告诉我们,土地只是委托给我们的。

那么不耕种吃什么呢?TA说,在第六年地要生三年的土产。

这是在告诉我们,不是我们在掌控生活的节奏,是那位造天地者在供应我们的需要,我们要凭信心相信TA的主权和供应。

祝福你!这个假期可以好好休息!

有时候,等一下,反而更快!

图片
 

今天,从办公室忙完后急急忙忙赶回家,要赶在晚上聚会前,先给孩子做个晚饭。

进电梯时,正想关门,一个送菜的小哥在外面喊了一声:“麻烦等我一下!”

我本来心里有点焦急,但还是顺手帮他按住了电梯门。

他气喘吁吁地挤进来,手上提着一袋菜。

没想到,他按的楼层跟我一样,都是11楼,那一瞬间就我意识到——这不就是我买的菜吗?

于是我直接就跟小哥要过来这袋菜,让他直接走了,看他这么焦急,大概是下一单快要超时了。

到家后我在想,如果刚才我着急地关上电梯,不等他一下,我看起来会快十几秒,但电梯上去下来再上去,到我拿到我买的菜估计要晚3分钟。

我看似“耽搁”了十几秒,实际上却让整个流程快了3分钟。

我突然意识到,有时候,慢一点、等一等,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更快。

/

但人有时候不想要等,往往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快一点”。

例如亚伯拉罕,他75岁得着应许要赐给他后裔,可是十一年过去了,孩子还没有来,他和撒莱就自作主张决定让夏甲给他生子,于是有了以实玛利。

但真正的应许之子以撒,还是要再等十四年,也就是要等到他100岁时,必须按着应许的时间出生。

他等一等,不是失去,而是为了得着真正属于他的祝福,但他靠自己的方法去推动,结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因为应许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耐心等候的人,往往会按着最好的时间得着真正的祝福。

/

同时我还意识到,原来给别人一个机会,可能就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为了让小哥可以快3分钟,我等了10几秒,结果我自己也快了3分钟。

当约瑟被关在监狱里,他给了酒政一个机会,为酒政解梦,结果两年后酒政向法老提起了约瑟,约瑟因此被提拔,成了埃及宰相。

他在别人的困境中伸出手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命定打开了通道。

寡妇路得本可以回到自己本族本家,但她选择陪伴贫苦、年老的婆婆拿俄米,跟随她回到犹大地。

路得给了拿俄米新的希望,自己也因此遇到了波阿斯,最后成为了大卫王的曾祖母,进入弥赛亚的家谱。 

当你为别人留下一条希望的路,也会为自己开启一条意想不到的祝福之路。

今晚,想把这份小小的感动也分享给你:

着急的时候,试着等一下,说不定,最好的安排正向你赶来;当你给别人一个机会时,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祝福你!

活着不是我们活着的目的!

图片
 
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假期又到了。
 
过去这些年我基本上会把每年的长假都用来办会议和活动,今年算好的,只安排了一个《3天的声乐集训营》。
 
不知道每年到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怎么样?你通常会怎么安排这黄金假期呢?

有人会早早出发去旅行,享受难得的假期;有人可能依然需要岗位上忙碌,甚至连休息都成了一种奢侈。

面对工作、生活的重压,你也许只能在心里叹一句:“活着,真不容易。”

起早贪黑,拼命忙碌,却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

也有家人会唉声叹气的说:“汗流浃背才能糊口啊!”

/

其实,劳动并不是人类犯罪后才带来的咒诅(创3章的“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在犯罪之前,劳动其实已经是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这意味着:真正的劳动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追溯回人受造之初,人被放置在美好的伊甸园中,那里有流水,有果实,有微风和阳光。

人在那里,并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劳动,只需要——修理,看守。

修理(希伯来文:abad)的意思是“服事”、“耕作”、“劳作”,带着主动、积极建设的意思。

这并不是东西坏了需要修补,而是持续地耕耘、培育、使其更加繁荣。

看守(希伯来文:shamar)的意思是“守护”、“保护”、“照料”,意味着要用心防护,避免失落和破坏,是一种看顾责任。

这也提醒了我们,可能会有破坏者的出现。

劳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苟且活着,而是一份荣耀的托付,承载着参与创造、与造物者同行的荣耀。

/

但是,后面因为人的犯罪堕落,女人加增了怀胎的苦楚,男人也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同时出于尘土,也仍要归于尘土,也就是说会经历死亡。

不过我们要留意到的一点是,《创3》里面讲到的是蛇因为引诱人犯罪所以受了咒诅,地是因人的缘故也受了咒诅。

但人本身,并没有直接说被咒诅,可以说只是在描述罪所带来的惩罚以及警告将来会面对的后果(痛苦、汗流满面、劳苦、死亡)

原来,惩罚(discipline) 和 咒诅(curse) 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目的。

惩罚更多强调的是管教,目的是修正和挽回,而咒诅更多强调是一种弃绝和审判。

例如蛇是被弃绝的,而这土地也是被弃绝的,但我们人却有一条救赎的道路,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这就是救赎的应许。

/

那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即使得救了,仍然还要经历劳苦和肉身的死亡呢?

简单来说,救赎已经发生,我们在灵里已经得着了新生命,身份被恢复,关系被修复,命定也被重新点燃。

但救赎的最终成就(包括一切劳苦、死亡被完全除去)还在未来,要在将来更新天地时才彻底完成。

所以,今天的我们,虽然灵魂已经归回,但身体仍然活在一个尚未被完全更新的世界里。

土地仍然有荆棘,关系仍然有破裂,身体仍然会衰老。正如保罗所说:“受造之物仍然一同叹息、劳苦,等候得赎。”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经历劳苦与死亡,但这不是绝望的叹息,而是怀着盼望的等待。

 

在得救的人身上,劳苦不再是只是惩罚,而是我们成为生命成长的土壤,成为进入更荣耀生命的门槛。

 

经过劳苦,我们学习坚忍、信心、爱与盼望,经过死亡,我们就会进入永恒的与荣耀。

/

但生活的重担,常常会让我们变得消极甚至绝望。

我们被无休止的业绩目标推着走,被房贷车贷、各种生存焦虑压得喘不过气,

有时候,工作的意义,似乎只剩下两个字——“活着”。

这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活着”不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敬拜才是。

苟且养活不是目的,修理看守才是,劳苦不是目的,得赎才是。

祝福你!

失业了,怎么办?

图片
 

最近,身边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是一个只经历过无业没经历过失业的人,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稳定工作还是我自己主动辞掉的。

后来就一直在创业,创业,再创业,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失业,但作为创业者我也经历过公司破产被扫地出门。记得那一年我摸着口袋里的2000元,挣扎着到底要留在上海还是回湖南老家。

最近身边的很多家人,也许是裁员,也许是转型失败,也许只是因为时代的浪潮太快了,把我们一下卷进了未知的荒漠里。

我们好像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失去了工作。明明和牛马一样拼,却还是被生活狠狠推倒。

我们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就陷入自我怀疑当中,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甚至开始在这个时候自暴自弃,觉得一切都没希望了。

也有很多人陷入极大的焦虑里。

但我要告诉你:失业,不是失败,你不是Loser。

/

在这段看似停滞的时光里,千万不要为了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会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我们可以换一种活法,打开自己的心,让自己重新被雕刻。

就像冬天里看似荒凉的土地,实际上却在沉淀力量,为下一季的丰收积蓄能量。

金子必须经过烈火的熬炼,才能去除杂质,显出最纯粹的光芒。

要相信,在你人生的每一场失控中,背后都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为你预备新的道路。

你不是被遗弃的,你只是在被提炼;你不是被忽略的,你只是在被重新赋能。

不要急着去定义自己,你的价值从来不是靠你的职业,也不是靠你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衡量。

你在上帝的眼中是极其宝贵的,就像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即使什么都没做,仍是无价之宝。

我是在那段极其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日子里,通过坚持聚会、服事和学习TA的话语,渐渐建立起了这样的信念。

/

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迟早也是会彰显出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未来,并不是一张辞退信可以关上的。

也许现在我们看不见路,但路并没有消失;也许现在我们没得到回应,也许回应正在路上,天使加百列也会被波斯魔君耽延数日,是吧?

所以,允许自己暂时低落,但不要绝望,允许自己休息,但不要放弃。

虽然会有疑惑,但永远不要忘记:你不是为了失败而被创造出来,而是为了完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使命。

正如TA对耶利米所说: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 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

我很多次的经历告诉我,每次TA的供应都是那么的奇妙,每次TA开路都是那么的及时。/

以色列人曾经经历过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

因为长期悖逆,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帝国攻陷,大批人被掳到巴比伦成了异乡的囚徒。

他们失去的岂止是工作,更是失去了家园、国家、圣殿、尊严,几乎一夜之间,信仰和生活全被击碎。

在这样的处境中,很多人绝望地想:“我们完了。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但耶利米奉差遣发出真实的话语:虽然你们的困境不会立刻结束,但这不是终局。

七十年之后,至高者必亲自眷顾你们,让你们归回。

耶利米告诉他们,等待是必要的,但不是徒劳的。失去并不是终结,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即使在流放中,至高者仍然掌管一切。

同时告诉他们,未来仍然是充满盼望的。因为至高者者说:“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

当时的以色列人确实在经历灾祸,所以至高者和他们说这话的意思是,灾祸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平安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告诉了我们,即使身在最破碎、最绝望的环境里,也可以相信:有一双手正在暗中编织我们的希望,有一个新的未来正在悄悄为你开启。

/

失业了又怎样?

你失去的,只是一个岗位,但你握着的,是TA永不改变的应许和掌管万有的恩手。

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等候必从新得力。

为还在路上的你,送上祝福:

愿你在一切失去中,看见真正的得着;愿你在每一场等待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祝福你!

“要有信心”这句话,有时候太重了!

图片
 

我常常喜欢鼓励身边的弟兄姊妹说:“你要有信心啊。”

直到有一天,有家人跑过来和我说,其实他非常抗拒别人和他说这句话。

这让我反思了很久,难道这句话不对吗?

后来才明白,原来并不是因为这句话不对,而是因为它在一个人软弱的时候,听起来太像一句指责:你没有信心。

说这话的时候是好意,是鼓励。

但当一个人正在被现实一寸寸吞没、在深夜偷偷崩溃、在心里一次次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撑下去时,“你要有信心”这句话,可能更像是一块砸下去的石头,而不是一只伸过去的手。

我就常常是那个搬石头的人。

/

后来我知道了,原来有时候,信心不是他们不想有,而是他们真的太累了。

他们曾经也信得很用力,哭过、笑过、唱过沉默过。

当他们发现现实一直没有改变,日子还是难过,问题还是没解,甚至还更糟了。

他们会求问:“我已经尽力了,到底还要我信到什么时候?”

TA不一定立刻回应,而他们也开始不再说话了。

这时候,他们并不是背叛,只是失望;不是冷淡,只是太痛苦。

/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

信心不是“做出相信的样子”,而是在你连“相信”这件事都做不来的时候,仍然选择不逃跑、不自弃、不彻底断开和TA的关系。

信心,不是我大声喊“我信”,而是我在默默流泪的时候,还愿意来到TA面前。

有时候信心不是昂首向前,而是跪下来安静;不是说“我一定会赢”,而是说“即使输了,我也要依靠”。

/

我也曾像彼得一样,对祂说:“我永不跌倒。”可现实是,我在许多个夜里跌倒了不止三次。

TA不像人,TA没有冷眼旁观说“你要有信心”,TA只是望着我,温柔地问:“你爱我吗?”

那一刻我才懂——TA要的不是完美的信心,而是诚实的我们。

是那个愿意回头、愿意忧愁着说“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的我。

/

原来,“信心”不是我们交上去的一张完美答卷,它更像是一张揉皱了、沾了泪的纸巾,上面写着:

“我虽不懂,但我相信祢懂;我虽不能,但我相信祢凡事都能。”

TA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TA不会因为我们的软弱就弃绝我们,相反,TA要在我们的软弱上显出能力。

就像那句我们都熟悉的话:“忧伤痛悔的心TA必不轻看人。”

/

所以,如果你也正经历一段信心低谷的旅程,如果你也不想听到“你要有信心”这样的话,

我想鼓励你,你直到真实的带着本相来到TA的面前,正如每一个书上记载的那些普通人那样:跌倒、怀疑、流泪、然后,再次被爱拣回。

愿你知道,信心不是你“有多少”,而是你“愿不愿意”,你软弱的样子,也被TA珍爱。

信心,不是靠我们自己扛起来的,而是TA创始成终用爱一点一点养成的。

即使你在看不见TA的时候,TA仍然看顾着你;你在快要放弃的时候,TA在和你说:

“孩子,我一直都在。”

祝福你!

成长,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

图片

 

我是一个有时候看起来很冷血的人,常常没心没肺的逼人成长。因为我在逼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我并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们的情绪和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一场向上的旅程,如同一棵春笋顶开大石破土而出。只有当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成长,更像一场静悄悄的脱胎换骨。

这个过程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甚至连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察觉不到,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

/

也许某一天我们忽然发现——

我已经很久没有向谁诉过苦,很久没有放肆地哭过,很久没有问过“为什么是我”。

我已经开始学会接受人和生活的不完美,也开始不再执着于所有的解释,也不再试图证明什么。

我慢慢明白,有些问题好像是无解的,有些伤口只能自己照顾,有些失去不会再回来。

所以我和自己说:让我在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崩溃,一边自我修复吧。

这时,世人会认为我成长了,但其实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坚硬了而已,因为我害怕受到伤害。/难道我们的痛苦没人能懂吗?

不是!

“父亲怎样怜恤儿女, 祂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 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 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

这一句话,让我常常在最软弱的时候,愿意再靠近祂一点。

祂没有责备我不够坚强,而是体恤我内心的挣扎;祂没有催促我快点振作,而是温柔地等我走出风暴。

祂看到我硬撑着笑脸,祂其实很想哭;祂也知道我在人前刚强,背后却已千疮百孔。

/

成长这件事,没有人能替我们省略痛苦的过程,祂也不会。

祂若不压橄榄成渣,就不能成油,祂若不投葡萄入榨,就不能成酒。

但我想告诉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一双一直没有离开的手,正在悄悄托住你、扶着你、保护你。

你以为是你自己熬过了,其实是祂替你背负了你扛不动的那一部分,但是你扛得动的部分,祂不会为你省略。

“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原来,成长不是靠我们自己扛过去的,而是靠祂的同在和引导。

/

所以,如果你最近也在经历一些没人看见的痛——别急着逃避,也别太快的责怪自己。

恰恰就是这些难熬的时光,会让我们的信心更坚固、心更柔软、生命更有能力。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些眼泪、这些伤、这些不被理解的坚持,都没有白费。它们会成为我们以后鼓励别人的力量,也会成为祂恩典的痕迹。

/

成长确实是痛的,但你不是孤单的。

愿你走过风雨,依然相信彩虹;愿你即使受伤,仍能保持善良;愿你在每一个不被人看见的夜晚,依然被祂看顾、被祂深爱。

让我们的生命如同这春笋,信心如笋壳般坚固,内心如笋肉般柔软,倒空自己,好让祂更多的充满我们。

祝福你!

Holy Week #8 得胜与盼望

图片

 

你死后第三日的那个早上,

不是有人叫醒了你

也不是你侥幸活了下来,

是你用自己的大能,

从死亡的深渊里走了出来。

你不是逃离黑暗,

而是把黑暗践踏在脚下,

因为你是真光,

可以撕裂黑暗的铁幕。

墓穴的石头没能困住你,

死亡的阴间没能锁住你,

那沉默的三日,

只是你凯旋而归的前奏。

你没有等晨光来临,

因为你本就是明亮的晨星。

你不是被救活的,

因为你就是施行拯救的。

当听见石头的滚动,

和天使展开翅膀的声响,

死亡知道自己彻底输了。

你走出坟墓,

要告诉一切还在流泪的人:

“我回来了,

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你胜过死亡,

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每一个死在罪中的人,

因为你说过:

信我的人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今日没有哭泣,只有欢呼,

没有眼泪,只有赞美。

黑暗统治的日子已经结束,

光明的时代即将到来。

让我们每一天

都带着复活的得胜与盼望,

活出复活的大能。

《觉醒》-翔巴德:“死亡不能将你拘禁”

 

那一夜,

祂没有退缩,

在黑暗来临之际,

仍坚定向前。

穿越客西马尼的夜,

登上了各个他山顶。

在风暴之中,当仇敌围绕,

祂用坚强的爱点圣洁的火焰。

这不是故事,

是那永不熄灭的热情,

在历史中燃烧至今。

🔥 “看见祢心中的火,

看见祢爱我的热情;

死亡不能把祢拘禁,

祢爱战胜一切仇敌。“

从那流血的山顶,

到空无一人的坟墓——

祂已经胜过了死亡。

这是一首狮子的战歌,

送给每一个渴望被这爱火点燃的人。

因为复活不只是祂的得胜,

也是我们觉醒的起点。

让我们为祂奔跑,

为祂燃烧。

着觉醒的力量,

不只会改变一个人,

也会改变整个世界。

Holy Week #7 安静与等候

图片

 

当门徒离开,

人群散去,

你被安放进那漆黑的石洞里。

山已静了,风也止了,

洞口只剩下那块冰冷的石头,

和把守兵丁的呼吸声。

我回想你曾说过的那个比喻: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

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我曾点头,

却不明白——

今天发现,

你的每一个教导,

都在用你的生命给我做示范。

世界以为这是终结,

却不知,

在那黑暗之中,

你从未停止做工,

在那寂静之处,

你从未停止爱我。

这不是失败的余音,

而是黎明前的黑夜;

这不是生命的终点,

而是永恒乐章中的一个休止符。

我们都习惯在光明中歌唱,

却很少愿意在黑暗中等待;

我们急着见证奇迹,

却很难承受你默然不语的过程。

可你偏偏选择,

将这一天留给沉默,

将那份未说完的爱,

暂时埋进这无尽的黑暗里。

你说过,

第三日你会回来。

可你没有说,

第二日我们该怎么办,

该如何面对这悄无声息的绝望。

就如同我常常呼求,

你却不说话;

我常常求问,

你却不回应。

我只剩下相信,

只剩下等待。

可就在这等待的深处,

有一个微小的声音在和我说:

“你信吗?”

我说:“我信,

但我信心不够。”

求你让我学会安静等候,

不急于解释苦难,

也不仓促给自己下结论,

而是安静地相信——

即使如今我看不见希望,

我也相信你仍在动工,

曙光就在前方。

哪怕只是等在那石洞门口,

我仍要相信:

第三日的应许,

必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