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仆的心与儿女的心有什么不同?

图片

只要Kayla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她妈妈就会说是我基因太强大了。

比如,总是健忘——什么书啊、作业本啊,这不,今天又把打包好的早餐忘在电梯口的鞋架上了。

以往每次忘东西,她就会用老师的电话打给我,让我送去学校。幸好学校离家不远,不然真的要抓狂了。

但送得次数多了,我也有点不耐烦。上次我很严肃地对她说:“下次不要再让我给你送了。”

然而今天早上,电话又来了。

/

是不是每一个父亲,在这种时候心都会软?说得再严厉,真到了要做决定的时候,就又舍不得了。

自从做了父亲以后,我越来越能体会我们和天上那位父亲的关系了。

我们常常犯错,而且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这样的情况,难免会经历一些管教。

但管教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我们能改变、成长。

如果我们带着奴仆的心来看待管教,它就容易带来惧怕,而惧怕往往使我们逃避。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受到管教就受不了——因为他们心里并不相信自己是儿女。

于是,第一次感到不舒服,第二次开始逃避,第三次就悄悄地远离了。

许多人远离天上的父也是这样。经历一点挫折或苦难,就开始怀疑父的爱,认为他是用奴仆的标准在对待自己,而不是儿女。

于是,他们就渐行渐远了。

/

但他们搞错了。父亲是永远爱我们的,而在爱里没有惧怕。

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就像今天早上Kayla打电话来的时候,父亲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心疼她没吃早餐。

即使我最终决定不送早餐,作为一次必要的管教,也不能说明我不爱她,而是出于盼望她能成长。

我们不能用感觉来衡量父亲的爱。感觉不到爱,不代表爱不存在。因为感觉常常是不可靠的。

我们也不能只凭眼见来确定父亲有没有爱我们。因为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父也在默默为我们做工。

我们需要相信,父亲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爱。这就是儿女的心。

/

就像Kayla,她愿意拿起电话打给我,这本身就是出于儿女的心。

虽然她知道我可能会责备她,也知道我不一定会给她送,但她仍敢打给我,代表她相信——父亲是爱她的,是为她好的,所以她没有惧怕。

如果她是带着奴仆的心,就会惧怕,怕我知道她又犯错了,怕被责备,于是会选择隐瞒。

不仅不会打电话告诉我,可能还会在回家前偷偷把忘在门口鞋架上的早餐扔了,不让我发现。

愿我们都能活出儿女的心,在每一天里,安心地住在父亲的爱中。

因为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 8:15)

最后,你们猜猜,我今天有没有给她送早餐呢?

向着标竿直跑!

图片

这是我每周都要经过的我们张江的新地标:张江双子塔。

双塔设计,各高320米,由陆家嘴集团(西塔)及张江高科+张江集团(东塔)联合开发。

很多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标,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上次去了一趟厦门,看见那里的世茂双子塔也特别醒目。

如果什么时候有机会来张江Citywalk,可以去这里打卡,甚至可以不用查导航——因为只要你能看得见那个地标,你朝着它就一定能走得到那里

这就是地标的魅力。

/

说实话,我是个方向感很差的人,但只要我肉眼能看到目标,我就一定能走到那里。

还记得上次春节回老家,我心血来潮,想重游一座小时候常去的石柱山。但这些年道路早已变了样,我也完全记不得该怎么走。

好在从我家远远望去,还能看到那座山峰,于是我决定开车试试看。

那一路并不轻松。

路很窄,大多是单车道,还伴着连绵的弯道与上下坡。

尤其有一段上坡,坡度陡到让我看不到前方路面,一度差点冲进一个水库。

有好几次,我都不知道前方的路是不是通的,只能硬着头皮开过去,走不通就绕一绕再试。

但最后,我还是到了山脚。

不是因为我记得路,而是因为我一直能看见那座山

/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有那个“标杆”,我们就不会真的迷失方向。

还记得那段耳熟能详的话吗?

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你会发现,人生可选的路千千万,有的看起来宽敞平稳,却不一定通向你该去的地方;有的崎岖难行,却正是通往真实目的地的路径。

很多人一直低头看脚下这几步路,纠结于眼前几个小选项,却忘了抬头看看,那远方的标杆在哪儿

所以问题来了:你生命的“标杆”到底是什么?

/

那不是你能挣多少钱,也不是你能成为什么身份,而是你是否正走在那个为你量身预备的旅程上,是否朝着你生命最有意义的方向前行。

这个“标竿”不是别人替你设定的,是你在回应那个更高的呼召时才会找到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不同,但那个终极的大使命是一样的。

不管你是步行还是骑行,是驾车还是乘坐公交,一定要记得,在旅程终点,有奖赏,有荣耀。

不要再为过去纠结,也别再为现在踌躇,更不要为未来恐惧。

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竭力奔跑,向着那标杆,一步一步地靠近。

加油!

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图片

今天去参加了一位老弟兄的追思礼拜。

开始前我去了殡仪馆的等候大厅,充满着悲伤的气息。有人抱着照片失声痛哭,有人躺在座椅上神情恍惚。空气像是凝固了,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但当我走进弟兄的追思大厅时,氛围却完全不一样。

屏幕上播放着他生前的照片,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从年轻到年老,从蒙恩前到蒙恩后——都透着喜乐与安详。

带领弟兄姊妹们一起唱了两首诗歌。

当那赞美的旋律响起,圣洁的空气充满那大厅的时候,仿佛一下子冲散了园区里所有死亡和黑暗的气息。

那一刻,我心里很清楚:我们在敬拜中触摸到的,是活着的盼望。

/

回来的时候,我一路上都在想一个问题: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世人都会说是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们的书上也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的确,我们带不走房子、车子、银行卡,也带不走学历、职称和奖杯,甚至连最后穿的那身衣服也会与身体一同化为尘土。

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带走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带走信心

那是一生的倚靠,是在患难中没有放弃的坚持。

是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还不放弃时,你轻轻回答:“因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

我们也可以带走

那些我们曾为人流泪的日子,那些拥抱、原谅、日复一日的守候,都不会白白浪费。

它们都被一个天上的看不见的账户积存着,永不贬值。

我们还可以带走忠心

或许我们这一生没有站上过什么高位,但我们日复一日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被看见也不后退。

我们没有追求掌声,而是忠于托付,这样的忠心,会成为我们带去的“荣耀冠冕”。

还有悔改的心敬畏的灵对永恒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今生的装饰,而是进入永恒的通行证。

/

地上会朽坏的金银珠宝,到那日都不算数;但我们在暗中所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不会被忘记,反要被称为“金银宝石的工程”。

现在正在天上微笑的那些家人们,他们之所以得奖赏,不是因为他们给世界留下的那些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所带走的那些宝贵工程。

所以,人死了,真的什么都带不走吗?

也许带不走世界眼中重要的一切,但却可以带走天上宝贵的财富。

每一次的相信、每一次的盼望、每一次的爱和敬拜、良善和诚实,都是可以带到天上的宝贵财富。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愿我们不是空手回家,而是带着我们一生的金银宝石,见到父亲的时候可以说:

“父啊,我回来了。”

找另一半真的好难

找另一半真的好难

我们都渴望被爱,

也都渴望拥有一个懂我们、

爱我们的灵魂伴侣,

但其实上帝比你更在意你的婚姻。

在这段看似孤单的时光里,

祂正在为你预备最好的那位,

也在预备你成为最好的那位。

如果你觉得找另一半好难,

请一定要记得——

上帝比你更想看到你幸福。

Sean

为什么我们的音乐如此落后?

图片

这首《胜过一切》是我去年写的,大概只有来过iWORSHIP现场的家人听过,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首作品,但至今还未能制作出来与大家见面。

很抱歉,我的速度真的有点慢,特别是每次看到世人制作音乐的速度之快,难免会心生焦虑。

例如,最近满屏都是《歌手2025》的信息,苹果音乐热门歌曲排行榜上,单依纯最新单曲《珠玉》几度超越周杰伦,登上排行榜第一名。

身边也有很多家人歌手们都在轮番翻唱,热度还在不断攀升。

其实我每次看到《乐队的夏天》《好声音》这类音乐节目,我的心都会隐隐刺痛:为什么外面的音乐可以做到这样精致、动人,而我们的却常常……令人?

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来形容你所在团体的音乐表现,你会怎么说?

业余?传统?滞后?缺乏感染力?

还是“我们有心想做,却没资源,得不到支持”

/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评谁,而是想和所有热爱音乐、愿意用音乐传递爱、真理和盼望的人,一起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原本起源于敬拜的音乐,现在却在艺术性、感染力和传播力上远远落后于当代主流音乐?”

 

1.  被淡化的价值

许多人把音乐当作一场聚会里的“暖场”或“前菜”,而不是一种核心表达。

其实,音乐本身就是有力的语言。

从人类的远古开始,我们就用声音回应天地,用节奏表达情感。音乐不是“附属品”,而是我们的灵魂在天地间向造物者的回响。

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曾说过:“音乐是心灵通往更高境界的桥梁。”

我们不能继续低估音乐的影响力,也不能继续用“只要有生命就够了”来替代严谨的创作、练习和审美。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音乐是一种献上的方式,那我们就应当认真、敬重地使用这份语言,去表达内心最深的感动与信念。

每次听到身边有家人和我说“生命比技巧更重要”,我会说“是的”,但是这两者绝对不是冲突和对立的,就好比信心和行为。

我们要用好行为与信心相称,不是吗?

 

2.  被误解的风格

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风格充满误解。

我们曾把某些音乐格式、旋律、节奏视为“神圣”,而对一些现代风格贴上“太世俗”的标签。

但音乐的本质,并不在风格,而在内容与动机。

从摇滚到说唱,从合唱到电音,每一种风格都可以承载尊贵荣耀的意义,也都可以表达真实的信仰与情感。

就像一个好故事,可以用小说、诗歌、电影或漫画来讲述;音乐也一样,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讲出一样真实的盼望。

问题不在风格,而在我们是否敢于创造,并愿意跨越。

2016年我和Hillsong合作的前几首华语歌曲都是Young & Free的舞曲风格,例如《真爱》、《在一起》、《爱不止息》、《坠入你爱里》…

这些歌曲都收录在了Hillsong华语专辑里。

对于一个曾经的地下乐队主唱,其实这是我很不适应的风格,但是这些歌深受青年人喜爱。

若青年人能从这些歌曲中听到爱与真理,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音乐做好呢?

 

3.  忽略技巧背后的生命

我们常说“发自内心最重要”,却忘了——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也需要时间、技巧、甚至艺术手段的支持。

一个真正投入的音乐人,是愿意用一生去打磨的。不是因为技巧比情感重要,而是因为他知道:真诚值得最好的呈现。

你说你很有热情,那我问你:你多久没练琴了?

你说你渴望通过音乐触动人心,那我问你:你最近一次认真写一首歌是什么时候?

很多人愿意花几个小时看剧、刷短视频,但不愿花一小时练琴、学音色、钻研词曲结构。

如果我们的“投入”只有口头支持,那就别怪作品无法出圈。

我身边就有很多想做敬拜的音乐人,但他们平时都很难有敬拜生活和信仰生活。

我想说,没有好的敬拜,能有好的敬拜音乐吗?

 

4.  缺少“献上生命”的音乐人

古代有“利未人”,一群为音乐和仪式而设立的专职族群,今天,我们身边却很少看到愿意为音乐全然投入的人。

你可能会说,不是没有人愿意,而是现实生活不允许,需要饭吃。

今天做音乐服事的人确实没有利未人那么幸福,我们还要为生计奔波,甚至需要在下班后挤出时间排练、编曲、服事,体力心力被层层消耗。

更难的是,即便我们真的想认真做点事,也常常缺乏家人的支持。

很多音乐人得不到支持,他们为生活所迫,把时间卖给了世界,甚至他们很多人为世界去做音乐,还做得风生水起。

我们的确不该用“属灵”当作免费索取的理由,而应该学会用尊重、支持、信任来成全他们。

但对于音乐人,我也有话想说。

当服事不能当饭吃时,服事就是我们的饭,这是我改自夫子的话。

我们有我们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们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心,环境的匮乏并不能阻拦我们去创作发行音乐。

 

5.  缺乏音乐文化的土壤

很多原创音乐人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的歌既然是为祂而做的,为什么下载还要付费?”

这就好比把拉着牛去踹谷子还笼住牠的嘴不让牠吃。

说得再直白一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音乐制作有多烧钱、多复杂、多耗心力。

一个简单的demo从写词、编曲、录音、混音到母带,每一步都需要人力、技术和资源。

我们常常希望音乐人“免费送我们好作品”,却忘了他们也有柴米油盐。

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都没有,甚至觉得“拿来”是理所当然,那我们就是在亲手掐灭那一点点可能发芽的原创音乐之火。

你下载的是“资源”,但别人失去的是“动力”。

甚至还有很多自媒体平台拿别人的作品当作免费资源,同时却给自己收赞赏,这是伤害极大的行为。

很多音乐无法正规发行,本来能回馈到歌曲作者和制作人那里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

如果这些自媒体平台能把用别人的歌得来的赞赏和广告费回馈到歌曲作者那里,那么这将会给创作者极大的动力。

 

6.  那些曾经让我心跳的瞬间

每次在理发店听到Hillsong young and free的“wake”,我都会惊喜万分,迫不及待想跟旁边的人分享这首歌在唱什么。

也记得在一个出租车上,司机正放着一首lauren daigle的“you say”,窗外是车水马龙,车里却有片刻宁静。

那一瞬,我知道:

有一些音乐,不只是好听而已,它承载的是希望。

我们都知道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但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的音乐变得更有真理、更有品质、更有感染力、也更有传播力,让它不只是“好听”,还能触碰更多的灵魂。

 

7.  写在最后:

不要再说“我们只能这样了”,也不要再问“为什么我们的音乐不如外面的”。

你可以问:“我能为改变做点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听众,请多听、多支持原创音乐,别只做免费的消费者。

虽然现在大部分音乐都能免费听了,但正规音乐平台每一次播放,创作者都会有收入的,甚至很多平台也都开通了赞赏作者的功能。

例如我在QQ音乐上用歌手名“翔巴德”发行过的几首作品,每个月都能收到一些版税收入,偶尔还能收到一些来自家人的赞赏,虽然开玩笑说都不够电费的,但自己能感受到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请不要轻易妥协,坚持创作,坚持成长。

哪怕在忙在累,若这是托付你的事,那么相信托付你的那位一定会加给你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牧羊人,请为音乐敬拜者们多多创造空间和资源,支持他们可以安心创作、积极创作。

例如邀请他们为今年的主题创作一首歌曲,或者为哪次的信息的主题创作一首歌曲。

如果你是年轻一代,请勇敢一点,去说你真正想唱的东西,不必迎合过去,也不要复制他人。

我们不是要做“更像世界”的音乐,而是要做值得被世界听见的音乐。

愿有一天,当我们再谈我们的音乐,我们已经不再是“落后于人”,而是“走出自己的路”。

祝福你,在音符与真理的旅程中,不忘初心。

又教英文又摄影,还开咖啡店,吴彦祖是缺钱了吗?

图片

最近,吴彦祖罕见出现在直播间。

不是宣传电影,也不是探班新剧,而是——直播卖英语课

是的,你没看错。这位曾经的大银幕巨星,如今正坐在小屏幕里,亲自带货自己的课程。

过去这段时间,他改装二手老车、在上海街头举着相机当“老法师”、开咖啡店,现在连教英文都亲自上阵……

于是,全网都在问一个问题:阿祖,你是……缺钱了吗?

/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明星干起了“掉价”的副业,也有人说这是资本的商业局。

我不是阿祖的粉丝,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演员终于卸下角色,走进了生活

例如他现身结婚登记中心门口为新人拍照,自曝15年婚姻秘诀就是听老婆的话。

曾经,戏是他的生活,当他不再为角色停留,不再为镜头而活,开始活出真实的生活,这时他的生活就成为了他的戏。

我想起保罗说的那句经典:

“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

很多人读到这里时认为,我们要演戏给人看,这完全是对这段话的误解。

保罗的重点不是在“演戏”,而是“成戏”,是指的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台戏,被人围观、被人评判。

换句话说,你不是要演一种生活,而是真实的去生活,给世人和天使观看。

如果是演戏,角色并不是你,而生活不一样,你自己就是角色,角色就是你自己。

我们不是要活成观众想看的样子,也不是要成为所有人期待的“好戏”。

/

这个世界太习惯看人“表演”了。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都逼着你日更你每日的“精彩”;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优越感和正能量;Church里似乎也喜欢人都扮演成“属灵”的样子,甚至喜欢包装自己的明星或吹捧明星的信仰。

久而久之,你会以为那才是你。

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有多怕照镜子,因为你早已不知该如何“做自己”。

但生活终归是生活,不是戏。

在生活中,你很难演一个好丈夫,除非你真的是一个好丈夫。

你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台词,按照剧本去表演,父想要的只是你真实地活着,在厨房、办公室、楼梯间、下班路上,在每一个“非敬拜”的场所,活出敬拜。

/

我想要真实的活,可真实的我一点都不好怎么办?

能发现自己的不好这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一直在演,那么我们可能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不好。

有父的话在我们里面的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好。

这就是为什么雅各说:“因为听了而不行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听他的话就好比照镜子,照镜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例如头发乱了,或者眼角有眼屎,然后通过行动去调整自己的不好。

听了不行就好比一个衣冠不整的人照完镜子就走了,没有调整自己,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是衣冠不整的了。

所以,只有面对真实的自己,改变自己,才能真实的活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要演一个更好的自己。

/

我想,阿祖并没有离开影视圈,他只是更多走进了生活。

我们并不用离开任何岗位,只要回到那个以TA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不要一直活在人给你的标签和剧本里。

你不用为了谁去演一个“更好”的版本,你只需要在每件事上问一问自己:“我这样活,是为了回应TA的爱吗?是以TA为大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你就是一个敬拜者,你的一天,就是一场荣耀的好戏。

很多人可能还在等你演,但你可以选择不演了。因为你知道,你不是剧中人,你是TA的心上人。

你的生活,不是用来取悦世上的观众,而是用来回应天上那位看顾你一生的——

唯一真正重要的观众。

愿你不活在世人的掌声里,因为你活在TA的爱中,那就够了。

真不容易,一周五天做牛马,周日还要做小羊!

图片

那天,弟兄姊妹在开玩笑说:“我们真不容易,周一到周五做牛马,周日还要做小羊。”

听到的人都笑了,但笑着笑着,也有人长叹了一口气。

这让我想起很多打工人的段子:

“月薪三千五,命比咖啡苦。”
“牛有牛圈,马有马厩,牛马只有工作群。”
“牛会哞,马会嘶,牛马只会说——收到。”

这些话乍一听好笑,再听就有点心酸。

说白了就是——干的是体力,熬的是心力,丢的是生活感,最终忘了自己是谁。

/

想着弟兄姊妹的玩笑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

虽然牛马和小羊都是动物,但是他们有很大的不同。

牛马是被套着轭的。

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拉着走,方向不是自己选的,节奏也不是自己定的。

但小羊不是。

羊是自由地跟着牧人走,没有硬性的轭,只有牧人的杖和牧人的杆引导。

如果你是牛马,拉不动就要被赶,被骂,甚至被换。但小羊走不动了,牧人是会停下来,甚至把牠抱起来的。

这,就是差别。所以做小羊是很幸福的。

/

但牧人的心意不是只要我们做一天小羊,他希望我们天天都做他的小羊。,

我们也许一周有五天都带着“牛马的心态”在工作,不管内心是否愿意,只要铃一响,就得开始拉。

睡前刷着明天要交的表,睁眼就想着今天怎么不迟到,一天过完,像是从精神上拖了一车砖。

牛马不问“我是谁”,不问“我为什么做这个”,只会默默说一句:“收到。”

可“小羊心态”不一样,小羊没有轭,小羊走路是因为前面有牧人。

小羊之所以走,是因为牠被牧人引导、被牵引、被带领

这就是我们和世人的根本差异。

牛马是被“目标”驱动的,小羊是被“关系”牵引的。

/

有时我们说“为生活打拼”,但回头一看,生活在哪儿?只剩“打”和“拼”。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努力一点就能靠近幸福,但其实只是更用力地往死命里卷。

如果我们把工作的意义建立在“多做多得”,或者“再熬就会变好”,那我们一直都会活在焦虑和比较里。

牛马的心态,就是不断驱赶自己。但小羊的心态,是信任引导、按步而行。

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努力、不能拼,而是说,我们该带着谁的眼光看待这一切?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跟随牧人的人”,我们就不会只看眼前KPI和工价,而是会问自己:

“我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牧人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
“我被谁看见,又看见了谁?”

你会说:“那我工作还这么苦,现实还是这么难,怎么办?”

牧人没有说我们不走苦路,他说的是:“世上有苦难,但我里面有平安。”

我们要保守自己在他里面,在他的爱里,在他的计划里。

我们不需要自己扛下全部,自己定方向,自己拼命证明自己。我们只需要:认得牧人的声音,跟随牧人往前走。

牛马越走越累,小羊越走越亲近。

一个是任务感,一个是信任感。

/

我们不用换工作,而是换个心态,带着“被小羊的心态”,去面对职场的挑战。

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羊,而是有好牧人照看的小羊。

也许每天依然很忙、很累,早起上班、应对客户、回报表格、调会议室,但你不是孤军奋战。

因为你会经过青草地溪水边,也会经过死荫的幽谷和敌人的面前。

但你的心,不再是一副沉重的轭,而是柔软地跟随牧人的节奏。

因为他的杖他的杆都会安慰你,他的恩惠慈爱也会随着你。

直到永远!

为什么不要停止聚会?

图片
图片
 

常常会在聚会开始前望着台下的空位,心里不自觉地会多想几秒。

这周谁又没来?是工作太忙了吗?还是有什么软弱了?还是有什么不想面对的人呢?

虽然早已不再用“人数”来衡量一场聚会的好坏,但对于常常不来聚会的弟兄姊妹,心里难免会为他们忧愁。

因为常常听到有这样的声音:

“一个人也可以相信、也可以敬拜,为什么非得每周聚在一起?”

“线上听一听就可以了,反正都是一样的内容。”

“我最近状态不大好,先自己调整一下,再回来。”

“家庭第一,要先照顾好家,不然没有好见证。”

….

这些话听起来都有道理,却也藏着一个危险的转向——从“我们”变成了“我”。

我始终相信:聚会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相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更是人与至高者之间的相遇。

/

有些弟兄姐妹在经历低谷时常会说:“我现在状态不好,还是不要来了。”

听到这些话时,我很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人,也都会有疲惫、低落、甚至怀疑的时候。

但我想对你说的是:你越不想来的时候,可能恰恰是你最需要来的时候。

聚会不是为了表现我们有多好,而是为了成为更好。

所以,越觉得自己不好时,越需要来。

你不需要每次来都有感觉,你只需要“来”。

/

不要停止聚会,是因为你需要那位加给你力量的,也需要人。

人在软弱时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断联”,我们以为自己只是“休息一下”,但其实我们不知不觉就开始远离了最能帮助我们回归的管道。

你或许在网络上也能看能听,但你错过了那个更深的部分——你很难在真实的关系中被扶起,也很难在家的氛围中与父亲相遇。

/

聚会很像我们灵魂的调音器,每周一次,不是打卡,而是校准我们的生命。

我们一周中会偏离方向,会被世界的声音弄乱步伐,就像一把吉他弹一段时间音就容易不准了。

但当你走进聚会,你就是在说:“我愿意再一次回到起点。”

在这里,你会发现:也许外在看起来什么都没变,但你里面变了。

不是环境变好了,而是你心里的力量刚强了;不是问题消失了,是你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

所以,如果你正在远离当中,请记得:你可以回来。

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解释,不需要给人看你表现得多好,你只要回来,你的家人一直都在。

更重要的是,你的父亲一直都在。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

图片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最近,一个单身的姐妹跟我说:

“很多年轻人都想结婚,但看到身边那么多婚姻不好的见证,说实话,有点不敢往前迈了。”

她问我: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

“如果万一选错了呢?”

这问题,不止她想问,我相信很多还没走进婚姻的人、甚至已经在婚姻里的人,也都想过。

/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妻庆祝钻石婚,记者问老太太:“奶奶,六十年,可真长!您有没有想过离婚啊?”

老太太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想了想说:“离婚?从来没想过。谋杀?倒是想过几回。”

笑话归笑话,但其实她讲得蛮真实的。

真正的婚姻,不是朋友圈晒出来的情人节大片,520红包,不是24小时的甜言蜜语,更不是“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养家糊口”这种剧本式设定。

婚姻,是每天睁开眼看着同一个人,有时候笑,有时候哭,有时候想拥抱,有时候想吵架,有时候想吃顿饭,有时候想逃去远方。

但就是因为它有这些五味杂陈,才叫“完整”。太甜会腻,太苦难受,只有甘苦交融,才叫“真”。

所以,在考虑“要不要结婚”之前,你要先问的,不是“会不会幸福”,而是:“我准备好在不幸福的时候,也绝不逃走吗?”

如果你带着“试试看吧”、“不行就换”的心态进入婚姻,那就像跳伞之前想着“反正下面有气垫”,那你可能一开始就没明白跳伞的真正意义。

/

这年头,离婚已经不再稀奇了。

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

很多人一开始兴冲冲地办婚礼,没几年就各奔东西。

而且多数离婚是女性提出的,大部分集中在婚后2到7年之间,而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段段破碎、疲惫和无力。

甚至有些背后是欺骗和背叛。

这种时候我真的很难劝说他们坚持和忍耐,因为如果换成是我经历这些,我也可能会想要放弃。

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这世界变了,感情自由了,选择多了,所以一旦“不开心”,就有人喊“离开才是尊重自己”。

但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尊重自己”,更像是一种“逃离成本最低的决定”。

/

我并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讲这个问题。到今年我结婚已经16年了,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怀疑过、崩溃过。

但我知道,有些时候,靠的不只是感觉、默契、甚至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某种“我已经决定不回头”的信念。

说白了,是忍耐,是坚持,是牺牲,是守着最初的约定,是不再问“我得到了什么”,而是问:“我愿意放下什么?”

我发现,婚姻这条路上,最难的一课,不是“爱对方”,而是“放下自己”,也就是舍己,

/

如果你问我:婚姻能不能有退路?

我会说:如果你打算给自己留退路,那最好暂时别进来。

不是因为婚姻可怕,而是因为婚姻值得你去爱,去守,去坚持到底。

可以说,只有不留退路的人,才适合进入婚姻。

祝福你,愿你在做出选择之前,先要计算好代价,也愿你在进入婚姻之后,不再计较代价。

因为婚姻,值得你付上一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