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容易,一周五天做牛马,周日还要做小羊!

图片

那天,弟兄姊妹在开玩笑说:“我们真不容易,周一到周五做牛马,周日还要做小羊。”

听到的人都笑了,但笑着笑着,也有人长叹了一口气。

这让我想起很多打工人的段子:

“月薪三千五,命比咖啡苦。”
“牛有牛圈,马有马厩,牛马只有工作群。”
“牛会哞,马会嘶,牛马只会说——收到。”

这些话乍一听好笑,再听就有点心酸。

说白了就是——干的是体力,熬的是心力,丢的是生活感,最终忘了自己是谁。

/

想着弟兄姊妹的玩笑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

虽然牛马和小羊都是动物,但是他们有很大的不同。

牛马是被套着轭的。

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拉着走,方向不是自己选的,节奏也不是自己定的。

但小羊不是。

羊是自由地跟着牧人走,没有硬性的轭,只有牧人的杖和牧人的杆引导。

如果你是牛马,拉不动就要被赶,被骂,甚至被换。但小羊走不动了,牧人是会停下来,甚至把牠抱起来的。

这,就是差别。所以做小羊是很幸福的。

/

但牧人的心意不是只要我们做一天小羊,他希望我们天天都做他的小羊。,

我们也许一周有五天都带着“牛马的心态”在工作,不管内心是否愿意,只要铃一响,就得开始拉。

睡前刷着明天要交的表,睁眼就想着今天怎么不迟到,一天过完,像是从精神上拖了一车砖。

牛马不问“我是谁”,不问“我为什么做这个”,只会默默说一句:“收到。”

可“小羊心态”不一样,小羊没有轭,小羊走路是因为前面有牧人。

小羊之所以走,是因为牠被牧人引导、被牵引、被带领

这就是我们和世人的根本差异。

牛马是被“目标”驱动的,小羊是被“关系”牵引的。

/

有时我们说“为生活打拼”,但回头一看,生活在哪儿?只剩“打”和“拼”。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努力一点就能靠近幸福,但其实只是更用力地往死命里卷。

如果我们把工作的意义建立在“多做多得”,或者“再熬就会变好”,那我们一直都会活在焦虑和比较里。

牛马的心态,就是不断驱赶自己。但小羊的心态,是信任引导、按步而行。

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努力、不能拼,而是说,我们该带着谁的眼光看待这一切?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跟随牧人的人”,我们就不会只看眼前KPI和工价,而是会问自己:

“我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牧人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
“我被谁看见,又看见了谁?”

你会说:“那我工作还这么苦,现实还是这么难,怎么办?”

牧人没有说我们不走苦路,他说的是:“世上有苦难,但我里面有平安。”

我们要保守自己在他里面,在他的爱里,在他的计划里。

我们不需要自己扛下全部,自己定方向,自己拼命证明自己。我们只需要:认得牧人的声音,跟随牧人往前走。

牛马越走越累,小羊越走越亲近。

一个是任务感,一个是信任感。

/

我们不用换工作,而是换个心态,带着“被小羊的心态”,去面对职场的挑战。

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羊,而是有好牧人照看的小羊。

也许每天依然很忙、很累,早起上班、应对客户、回报表格、调会议室,但你不是孤军奋战。

因为你会经过青草地溪水边,也会经过死荫的幽谷和敌人的面前。

但你的心,不再是一副沉重的轭,而是柔软地跟随牧人的节奏。

因为他的杖他的杆都会安慰你,他的恩惠慈爱也会随着你。

直到永远!

为什么不要停止聚会?

图片
图片
 

常常会在聚会开始前望着台下的空位,心里不自觉地会多想几秒。

这周谁又没来?是工作太忙了吗?还是有什么软弱了?还是有什么不想面对的人呢?

虽然早已不再用“人数”来衡量一场聚会的好坏,但对于常常不来聚会的弟兄姊妹,心里难免会为他们忧愁。

因为常常听到有这样的声音:

“一个人也可以相信、也可以敬拜,为什么非得每周聚在一起?”

“线上听一听就可以了,反正都是一样的内容。”

“我最近状态不大好,先自己调整一下,再回来。”

“家庭第一,要先照顾好家,不然没有好见证。”

….

这些话听起来都有道理,却也藏着一个危险的转向——从“我们”变成了“我”。

我始终相信:聚会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相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更是人与至高者之间的相遇。

/

有些弟兄姐妹在经历低谷时常会说:“我现在状态不好,还是不要来了。”

听到这些话时,我很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人,也都会有疲惫、低落、甚至怀疑的时候。

但我想对你说的是:你越不想来的时候,可能恰恰是你最需要来的时候。

聚会不是为了表现我们有多好,而是为了成为更好。

所以,越觉得自己不好时,越需要来。

你不需要每次来都有感觉,你只需要“来”。

/

不要停止聚会,是因为你需要那位加给你力量的,也需要人。

人在软弱时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断联”,我们以为自己只是“休息一下”,但其实我们不知不觉就开始远离了最能帮助我们回归的管道。

你或许在网络上也能看能听,但你错过了那个更深的部分——你很难在真实的关系中被扶起,也很难在家的氛围中与父亲相遇。

/

聚会很像我们灵魂的调音器,每周一次,不是打卡,而是校准我们的生命。

我们一周中会偏离方向,会被世界的声音弄乱步伐,就像一把吉他弹一段时间音就容易不准了。

但当你走进聚会,你就是在说:“我愿意再一次回到起点。”

在这里,你会发现:也许外在看起来什么都没变,但你里面变了。

不是环境变好了,而是你心里的力量刚强了;不是问题消失了,是你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

所以,如果你正在远离当中,请记得:你可以回来。

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解释,不需要给人看你表现得多好,你只要回来,你的家人一直都在。

更重要的是,你的父亲一直都在。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

图片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最近,一个单身的姐妹跟我说:

“很多年轻人都想结婚,但看到身边那么多婚姻不好的见证,说实话,有点不敢往前迈了。”

她问我:

“婚姻到底能不能有退路?”

“如果万一选错了呢?”

这问题,不止她想问,我相信很多还没走进婚姻的人、甚至已经在婚姻里的人,也都想过。

/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妻庆祝钻石婚,记者问老太太:“奶奶,六十年,可真长!您有没有想过离婚啊?”

老太太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想了想说:“离婚?从来没想过。谋杀?倒是想过几回。”

笑话归笑话,但其实她讲得蛮真实的。

真正的婚姻,不是朋友圈晒出来的情人节大片,520红包,不是24小时的甜言蜜语,更不是“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养家糊口”这种剧本式设定。

婚姻,是每天睁开眼看着同一个人,有时候笑,有时候哭,有时候想拥抱,有时候想吵架,有时候想吃顿饭,有时候想逃去远方。

但就是因为它有这些五味杂陈,才叫“完整”。太甜会腻,太苦难受,只有甘苦交融,才叫“真”。

所以,在考虑“要不要结婚”之前,你要先问的,不是“会不会幸福”,而是:“我准备好在不幸福的时候,也绝不逃走吗?”

如果你带着“试试看吧”、“不行就换”的心态进入婚姻,那就像跳伞之前想着“反正下面有气垫”,那你可能一开始就没明白跳伞的真正意义。

/

这年头,离婚已经不再稀奇了。

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

很多人一开始兴冲冲地办婚礼,没几年就各奔东西。

而且多数离婚是女性提出的,大部分集中在婚后2到7年之间,而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段段破碎、疲惫和无力。

甚至有些背后是欺骗和背叛。

这种时候我真的很难劝说他们坚持和忍耐,因为如果换成是我经历这些,我也可能会想要放弃。

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这世界变了,感情自由了,选择多了,所以一旦“不开心”,就有人喊“离开才是尊重自己”。

但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尊重自己”,更像是一种“逃离成本最低的决定”。

/

我并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讲这个问题。到今年我结婚已经16年了,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怀疑过、崩溃过。

但我知道,有些时候,靠的不只是感觉、默契、甚至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某种“我已经决定不回头”的信念。

说白了,是忍耐,是坚持,是牺牲,是守着最初的约定,是不再问“我得到了什么”,而是问:“我愿意放下什么?”

我发现,婚姻这条路上,最难的一课,不是“爱对方”,而是“放下自己”,也就是舍己,

/

如果你问我:婚姻能不能有退路?

我会说:如果你打算给自己留退路,那最好暂时别进来。

不是因为婚姻可怕,而是因为婚姻值得你去爱,去守,去坚持到底。

可以说,只有不留退路的人,才适合进入婚姻。

祝福你,愿你在做出选择之前,先要计算好代价,也愿你在进入婚姻之后,不再计较代价。

因为婚姻,值得你付上一生的代价。

谁还没点小情绪?

图片

谁还没点小情绪?谁还没点小情绪?谁还没点小情绪?谁还没点小情绪?最近常常和女儿说话的时候情绪容易激动。

昨晚聚会回家,两个人走在雨里,我为她撑着伞,一言不合我声音就开始变大了,结果我声音一大,她脚步就变快了,气冲冲的走到前面去,不要我给她撑伞。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现在我和鸣姐吵架少了并不是因为我情绪管理越来越好了,而是她情绪管理越来越好了。

因为遇到动不动来点小情绪的小棉袄,我依然招架不住啊。

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那就是:与情绪和平相处,是我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

其实,情绪并不是不好,也不是一种“需要被压抑”的东西。

它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心理反应,是人类适应世界的一种能力。

它比我们的理性更快,能在瞬间调动我们的身体和行动。比如:担忧、愤怒、哀伤、喜悦、害怕……

这些情绪本身,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

当你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时,那份情绪促使你更加留意他的成长。

当一个战士为了守护所爱之人而愤怒,那股燃烧的情感也可能成为他英勇前行的动力(比如抗战电影中的英雄们)。

当你身处危险时,恐惧会提醒你保护自己、避开风险。

而当你对一个更高的价值心怀敬畏,也会提醒你有所节制、不越界、不随意妥协。

甚至从书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位至高者也有情绪的表达:曾经忧伤、愤怒、怜悯,也曾在深深的爱中流泪。

而我们身上有着他的形象,情绪自然也在我们里面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

情绪不只是内在的“感觉”,它其实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话时,靠语气、神情、眼神来传达情绪;发信息时,还常常加上表情包,不然对方还以为我们在生气或敷衍。

甚至在敬拜、音乐、艺术中,我们常用笑、用泪、用沉默、用呼喊来表达情感,真实的情绪也成了我们一种诚实的语言。

但问题常常出在:当情绪开始“掌控我们”的时候。

喜悦原本是美好的,但若被“悦人眼目”的事物带来的“欲望”牵着走,我们就可能陷入不断追求满足的循环 —— 买买买,却永远填不满心里的空洞。

也有可能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

悲伤原本也是正常的,但若一直陷入悲伤中,拒绝治愈,它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关系,甚至身体健康。

所以,情绪不是敌人,不管理情绪才是真正的敌人。

情绪就像阳光与雨水:缺一不可。

但如果一年365天都是阳光,那土地迟早会干裂甚至变成沙漠;如果天天下雨,那土地就会变成沼泽或海洋。

/

关于情绪管理的方法很多,书籍也很多,其实真理书上早就给了我们许多的教导。

例如: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快快的听”意思就是:积极主动地倾听他人,不仅是听见,还要听懂。

在沟通中,我们往往急于回应、抢着表达,却忽略了听清楚对方的想法、情绪和真实需要。

学习倾听,是爱人的第一步,这比争辩更有力量,是通往理解与和解的门。

“慢慢地说”意思就是:说话要三思而后行,不要急于表达、不加思索。

不是沉默,而是说之前要考虑清楚,说的时候要温和、有节制,且不轻易出口批评、抱怨、指责。

很多时候,说得太快,说得太多,说得太重,最容易伤了关系。

“慢慢地动怒”意思就是:“怒气”并非错误,但它必须受到管理。

 

雅各在这里的意思是,不要让怒气成为我们的第一反应。

因为愤怒如果没被约束,常常导致我们说出后悔的话、做出伤人的事,也容易遮蔽真理的光。

/

所以,情绪不是要“压抑”或“忽视”,而是要管理和引导

但管理和引导情绪这件事如果只是单单靠自己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保惠师的帮助。

就像我们把车交给一个稳重的司机,让我们的心思意念和情绪反应,都交在一位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更有爱的引导者手中,因为他是我们的生命的主人。

当我们学会不是让情绪做我们生命的主人,而是把情绪交给我们生命的主人时,我们就不会被愤怒推着走、被悲伤困住脚、被焦虑拉着跑。

而是要能与情绪和平共处,一边牵着祂的手,一边牵着它的手,继续前行。

后来晚上当我情绪稳定下来,再去和小棉袄说话时,她也稳定多了。

毕竟可乐瓶摇晃了以后,放一会再打开才不会喷洒,是吧?

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

图片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

从2009年结婚开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学过许多婚姻关系的课程,也读了不少书。

这些课程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先要改变自己。”

说实话,这句话我一开始真的听不进去。我心想:凭什么?

尤其是结婚第一年,吵架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每次吵完,我内心最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

“父啊,求你亲自去责备她!”

我那时候最真诚的渴望就是:“求你改变她。”

听起来很不“成熟”,对吧?但那真的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确实一点都不属灵。

/

这些年走下来,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

人是很难靠人来改变的,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

你说理,她比你更有理;你用力,她反而更防备,你越想掌控,越是两败俱伤。于是,许多课程就会告诉你:“放下控制,放弃改变。”

但我慢慢发现,这句话只是说了一半而已。

因为你会发现:

不是不能求改变对方,而是不能靠你去改变。

人心的改变,不能靠争辩、说教、情绪勒索,而是要靠鉴察人心的那位。

王的心在他的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 惟有他衡量人心。

/

那是一种你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之后,才能学会的交托。

但恰恰就是在我们学会交托的时候,对方就改变了。

有一天,我和她大吵了一架,但这次和以往好像有点不一样。

以往她会和我一样用同样的音量高声的“交流”,但这次我发现她竟然没有回击我,而是一个人安静的进了厕所。

我突然意识到她好像改变了,她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让我看到了温柔的力量,而我,还被情绪掌控着。

我后来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也需要调整,是不是我比她问题还多?

/

确实,人最盲目的,就是看不到自己哪里错了;而我们枕边那个人,恰好比我们更清楚。

所以我换了一个心态:

“我改变不了她,但我可以把她交托在那双大能的手中;
就像我也希望自己被那双手带着前行。”

盼望在亲密关系中的我们,不要再勉强自己装懂、也不再逼迫对方改变。

有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无法掌控和改变对方,但依然愿意相信改变会来,只是——不是靠我,而是靠设立婚姻的那位。

而且不仅对方会经历改变,我们自己也会经历改变。

祝福你!

世人都在教你成功,但没人告诉你“成功”到底是什么?

图片

图片

今天刚看了一下,距离今年的高考还有15天。

记得2000年我高考的时候,学校都喜欢张贴这两句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仿佛是在告诉你,只要一举成名,你就成功了。

当我大学毕业那年,身边个个都在听陈安之的演讲,我听了听,原来他是在教人如何成功,后来这被称为“成功学”。

2006年,我蒙恩了以后,然后经常听人说: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带来财富、健康和世上的成就,因为我们要“作首不作尾,居上不居下”,后来才知道,这叫“成功S学”。

这个世界有太多声音在教我们如何“成功”,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成功”到底是什么。

/

有人说“成功”就是赚很多钱,有人说“成功”就是站上高位,有人说“成功”就是成为人群的焦点,也有人说“成功”就是掌控资源与话语权。

打开社交平台、走进任何一个自我成长的讲座,几乎都在传递类似的观念:如何更快爬到“更高”的位置。

但,如果这些就叫“成功”,那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失败者”。

那么,什么才是成功?

/

有人去查百科,说:“成功是达到预期目标,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状态。”听起来还算合理——但问题来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是谁定的?我们衡量的‘价值尺度’,来自哪里?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多赚才是有用”,那么他眼中的成功,就是年入百万;如果一个人以“出名”为人生的终点站,那么无论代价是什么,他都得成为被万人看见的那一个。

但——这就是真正有价值的成功吗?

我很想说:未必。

/

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就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印记。

这种印记里,写着一套超越金钱、名声、权势的价值观。它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达成自己的计划,更是为了回应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召唤。

蒙恩以后,很多人会说:我们活着是为了“敬拜”,但“敬拜”这个词,有时候听起来太抽象。

其实,英文里这个词是 worship,它来自一个更原始的词根——worth,也就是“价值”。

换句话说,敬拜,不只是唱歌,也不只是某种仪式,而是我们究竟认为什么才是最值得去追求、去相信、去活出来的

你认为什么最有价值,就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你的Worship,你的敬拜。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为金钱而活的人会被称作拜金者。

/

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活着是为了回应内心深处那个呼唤,哪怕他做的事情不被看见、赚不了大钱,甚至要走上一条辛苦、孤单甚至被误解的路,他依然是“成功”的——因为他活在那套真正有价值的体系里。

我常常想起一幕画面:人子被钉在木头上的时候,他明明可以选择保全自己,却甘愿承担所有人的污秽与不义。就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他说了一句话:“成了。”

不是“我发了”,不是“我赢了”,不是“我出名了”,而是:“成了”——我来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这句话一直提醒我,成功不是得到你想要的,而是完成你该完成的。如果一定要给“成功”一个定义的话,我想说:“成功”,就是做TA的工。

你知道你此生最该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吗?

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那就去找。也许它不大,也许不华丽,但它值得你用一生去回应。

愿你找得到,也愿你有勇气走进去,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愿你,不被定义,不随波逐流,只做一个,活出使命活出价值的人。

祝福你!

请不要再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图片

还记得5年前的那个夏天,有机会跟两批不同的00后少年一起共渡了特别的营会时光。

现在其中好几位都已经工作了,最小的今年也都大学毕业了。

我想,许多作父母的也许会有同感,就是还没来得及好好陪伴孩子,他们就已经快长大成人了,此时想要拼命追赶,可孩子早已经被这个世界抓得紧紧的。

我们一直以来喜欢让孩子们活在我们的期待里,为他们设计好了一切,关于学习、生活,甚至连内在的信仰路径也规划好了。

但许多孩子一上大学、离开了父母,就像脱缰的野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释放。

/

还记得有一天,一个Youth Group的孩子,去漂亮国上大学一年后回来遇到我,我问起他的成长和生活,他很客气地回答我:“老师,我现在还会读真理书,但……我已经不相信了。”

我震惊了。

我回想起曾经带着他们几个大帅哥组乐队一起赞美的美好时光,这让我的心一下跌到谷底。

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少年人正被世界的浪潮卷走。

所以这些年,我耳边常有人会说:哎,一代不如一代了!

/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过往我们能适应的传统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一代的状态了。

当他们不能适应时,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不如我们了。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

也许不是他们叛逆,而是他们成长的速度远超我们想象;

也许不是他们冷淡,而是他们不再轻易接受没有共鸣的说教;

也许他们只是渴望真实,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走近,而不是只站在讲台上说教。

可是我们这些本应守望他们的人,有时候还停留在“让他们听话”的逻辑里,却忘了陪他们思考、一起怀疑、一起找答案

/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从我们身边悄悄离开的少年人,是不是也曾在某个夜晚,偷偷打开过熟悉的诗歌,是不是也在心底里,留着一段感动的回忆?

他们也许没有真的“失去信心”,只是暂时把它放进了抽屉,等哪一天,他们准备好了又会再重新拿起来。

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你所栽种的,不会白费。

哪怕他们现在看起来远了,冷了,变了,但当他们曾经经历过真实的爱、真实的同行、真实的敬拜,这些东西,就已经刻进了他们的记忆里。

他们或许绕远路,但种子在土里,从没死去。

我们这一代人,要学会放手,也要学会相信。

相信那颗曾被点燃的心,哪怕现在看起来微弱,终有一天,会再一次燃起来,照亮别人的路。

/

请不要再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你若愿意走近他们,就会发现:这一代的少年人,比我们想象中更敏锐、更真实、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他们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渴望被陪伴;他们不轻易相信,但一旦认定,就真诚到底。

他们不愿重复旧路,而是愿意探索新的方向。

他们所缺的,从来不是热情,而是一个能够容纳他们节奏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他们不会在第一句就被否定,不会把“信”当成标准答案,而是当成可以一起经历的旅程。

我越来越相信,如果我们愿意低下身子,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学习表达,就一定能重新找回那条连接彼此心灵的桥。

/

也许我们是时候该承认,我们旧的系统确实需要更新了。

不是因为它不曾美好,而是因为它旧了,以至于当新一代想要靠近时,只能被边缘化。

新酒应该装进新皮袋了。

/

但我们不要轻易失望,也不要急着下判断。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方向是向着光的,他们迟早会走出来。

这不是哪一代更强的问题,这是我们能否一起把生命传承下去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相信:曾经的大帅哥,一定还会回来,和我们一起唱起那首歌,弹起那把琴。

因为无论他们走多远,都知道有人还在原地,为他们留着位置。

并且在后的,还要在前!

公众号还要继续写吗?

图片
最近因为每天都会有将近10篇文章被删,所以打算把所有的文章做一下备份。
在备份的时候才发现,我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已经发表过了1686篇文章,在爱崇公众号发表过2149篇,在迦南琴行的公众号发表过2101篇。
突然间有点佩服我自己,没想到这些年竟然码过这么多文字。
回看过去的很多文字,依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因为它们都是从那颗火热的心里发出的。
图片
2013年6月10日,我发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只有这四个字。
那时很多文字都可以发,那个名字不需要用拼音,也不需要打马赛克,但今天已经很难发出来了。
常常一篇900字的文章要改到深夜,因为反复发反复删,很多时候甚至至始至终都不知道哪个字违规。
如果你感觉后来的文章,肉少了汤多了,常常都是因为不得不要把肉拿掉了。
常常忍不住问自己:这公众号还要继续写吗?
/
每次停更的时候,或者有点不想继续的时候,后台总会跳出一些这样的留言:你这段话好像是在说给我听;你这篇文章深深安慰了我;跟着你的分享我学会了很多…
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时,我又会鼓起勇气开始继续写。
这些留言仿佛在告诉我:文章虽然被删了,但是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因为有许多人阅读了。
值得感恩的是,在能写那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写了很多,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那个名字。
值得庆幸的是,在趁着很多内容还能发的时候我发了这些内容,想想如果现在在发,根本就发不上去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趁着白日当做工,因为黑夜到的时候,就没人能做工了。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要把握时机,因为很多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
当然,如果我们实在错过了一些机会,我们也要相信,后面还会有新的机会,我们要留意,要懂得抓住给我们的每一个机会。
例如短视频就是后来全新的一个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外人交往。
会不会被删?会不会限流?会不会封号?
当然会,这都是家常便饭。
但当我们挖井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非利士人来填我们的井就不继续挖了,我们还会继续挖。
我们要相信,我们总会挖到那口利河伯的井,我们必会去到宽阔之地,也必在那里昌盛。
不知道公众号还能写几年,但是只要有人能看得到,我想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的。

不要成为星期天的利未人!

图片
这是我那台即将报废的GL8,10年如一日的,每个星期天都会满载而出,也会满载而归。
我非常羡慕有固定场地的家人们,但我也以我们能有中国移动式会幕而感恩,因为这样的日子很珍贵。
弟兄姐妹们总会来得早早的,装完车会顺路在边上的包子铺买上早餐,在车上啃完包子,然后抵达后卸车、安装搭建、试音彩排。
 
高强度的两小时,甘心乐意没有怨言,人少的时候常常还要身兼数职。
这些其实就是过去利未人的日常,例如照看会幕,搬运圣物、搭建拆卸帐幕、管理圣所,同时还要宰杀牛羊等。
大卫时期还有“歌唱的利未人”,如亚萨、希幔、耶杜顿,他们在会幕里昼夜歌唱、弹琴赞美。
当然,其实利未人的工作还远远不止这些。
/

但是,利未人不是临时工。

古时的利未人,不拥有土地,不从事世上的工作。他们被单独拣选出来,专门从事会幕工作。

他们的服事,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段,也不限于某项技能,而是整个人生都要“被分别为圣”,并成为天人之间的管道。

我想说,如果敬拜团好比是会众当中的利未人,那么全体的会众就好比世人当中的利未人。

我们不能只是一周一天的分别为圣,而是每天都要分别为圣。。

真正的敬拜,不只是上台唱几首歌,不只是做完一次服事流程,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

所以,不要成为“星期天的利未人”。

不要只是周日热情高涨、灵里火热,平日却随波逐流、懒散疲惫。不要把服事当成仪式,而是当成每日生活的核心。

不要只为一个时间点分别自己,而要为整个生命定下方向。


每一天,都可以是分别为圣的一天。

分别为圣,不是行为规范,而是生命的归属,是每一天醒来时的选择:我愿意为了更高的呼召而活。

不只在敬拜中唱“我愿意”,而是在生活中不断活出“我愿意”。

让我们每天都选择分别为圣,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忠心地活出敬拜的生活吧。

成长,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但你不是孤单的!

图片
 

我是一个有时候看起来很冷血的人,常常没心没肺的逼人成长。

因为我在逼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我并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们的情绪和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一场向上的旅程,如同一棵春笋顶开大石破土而出。只有当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成长,更像一场静悄悄的脱胎换骨。

这个过程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甚至连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察觉不到,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

/

也许某一天我们忽然发现——

我已经很久没有向谁诉过苦,很久没有放肆地哭过,很久没有问过“为什么”。

我已经开始学会接受人和生活的不完美,也开始不再执着于所有的解释,也不再试图证明什么。

我慢慢明白,有些问题好像是无解的,有些伤口只能自己照顾,有些失去不会再回来。

所以我和自己说:让我在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崩溃,一边自我修复吧。

这时,世人会认为我成长了,但其实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坚硬了而已,因为我害怕受到伤害。/

难道我们的痛苦没人能懂吗?

不是!

“父亲怎样怜恤儿女, TA也怎样怜恤敬畏TA的人! 因为TA知道我们的本体, 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

这一句话,让我常常在最软弱的时候,愿意再靠近TA一点。

TA没有责备我不够坚强,而是体恤我内心的挣扎;TA没有催促我快点振作,而是温柔地等我走出风暴。

TA看到我硬撑着笑脸,TA其实很想哭;TA也知道我在人前刚强,背后却已千疮百孔。

/

成长这件事,没有人能替我们省略痛苦的过程,TA也不会。

若不压橄榄成渣,就不能成油,若不投葡萄入榨,就不能成酒。

但我想告诉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一双一直没有离开的手,正在悄悄托住你、扶着你、保护你。

你以为是你自己熬过了,其实是TA替你背负了你扛不动的那一部分,但是你扛得动的部分,TA不会为你省略。

“TA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TA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原来,成长不是靠我们自己扛过去的,而是靠TA的同在和引导。

/

所以,如果你最近也在经历一些没人看见的痛——别急着逃避,也别太快的责怪自己。

恰恰就是这些难熬的时光,会让我们的信心更坚固、心更柔软、生命更有能力。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些眼泪、这些伤、这些不被理解的坚持,都没有白费。它们会成为我们以后鼓励别人的力量,也会成为TA恩典的痕迹。

/

成长确实是痛的,但你不是孤单的。

愿你走过风雨,依然相信彩虹;愿你即使受伤,仍能保持善良;愿你在每一个不被人看见的夜晚,依然被TA看顾、被TA深爱。

让我们的生命如同这春笋,信心如笋壳般坚固,内心如笋肉般柔软,倒空自己,好让TA更多的充满我们。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