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迈向卓越最短的距离!

图片
文|翔巴德

你们刷短视频会有焦虑情绪吗?

不瞒你们,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说,当每天在短视频上刷到各种各样的高手炫技,尤其是看到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玩编曲做beat,技术又快又准,创意又新潮,那种自我怀疑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你会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是不是我努力了这么多年,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庸落伍的大人?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浪费了太多时间,做了一场注定追不上的梦。

/

但有一天,在我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对我说:

“你不是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那个,而是要在我呼召你的地方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常常很容易想试图奔赴一个“别人定义的卓越”,而忘了“我们被呼召的地方”。

我们都太容易被这个世界的标准所绑架了。

技巧、流量、速度、影响力,它们像一面面镜子,不断映照出“自己不够”的地方。

但真正的呼召不是叫你变成别人,而是要你成为那个最真实、最全力以赴的自己。

那一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

也许我不是最会弹奏的那个人,但我是否能忠心地为我敬拜的那位献上每一个音符?

也许我不是口才最好的那个人,但我是否能按照真理和真实的感动分解真道呢?

原来,在造物者呼召你的地方,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迈向卓越最短的距离。

我开始理解,许多卓越的人,他们并不是追着世界的排名跑出来的,而是活出了自己被呼召的那条专属路线。

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只要是在呼召的道路上,全力以赴,就是卓越。

/

阿B是来自香港的一位非常有恩赐的鼓手,10年前就来我们iWORSHIP大会担任现场鼓手。

我有一次问他,我说:阿B,你一生的呼召是什么?

他想了想,回答我说:现在是打鼓,但以后不一定,也许有一天我的呼召是去牧养。

我很感动,我相信这话不是出于他自己,而是出于他里面的那位。

世人看来,你打鼓那么有恩赐,去做别的真的有点太浪费了。

但是若他要去做的真的出于呼召,那么放下自己所爱的和所擅长的就是真正的敬拜。

/

世界告诉你要跑得快,要站得高,要被看见。

而呼召是要站对位置,要尽你所有,要真实活出你自己。

当你站在那个被呼召的位置,不管是教室还是舞台,是厨房还是琴房,只要你全力以赴,就是在迈向卓越。

你只要忠心在托付给你的地方,就好。

Sean

我把被删的文章重发了,结果却更火了

图片

文|翔巴德

最近,有些关注我比较久的家人可能发现,我的公众号更新频率明显提高了。

并不是突然灵感爆棚,而是因为——文章被删得太快了。

有一天,我统计了一下,差不多被删了将近十篇,有些甚至是我多年前写的旧文。

看到一个个自己曾经用心写下的内容被系统通知“违规删除”,很多甚至是被投诉,老实说,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但我又一想,如果写作的速度能比删文的速度还快,那我就还能赢。

于是,我开始和平台赛跑,和时间赛跑,把握时机,趁着还能写、还能发的时候,尽力去做。

那些被删的文章,我一篇篇重新打开、去敏感字、再润色,甚至因为时间过去,我有了新的感动,也重新加入了一些内容。

就这样,每一篇旧文几乎又变成了一篇新作。

最让我意外的是——重发之后,反而火了。

阅读量常常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比原来还要高。

/

通常来说,被删文章是很令人灰心的,特别是那种用心写了很久的,一下子被封,仿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一键抹除。

以前我常常因此停一段时间不想写,也会有抱怨甚至愤怒。

但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消耗热情。

愤怒不会带来果效,只会降低创作力。

所以我改变了态度——不再跟平台争论申诉,不再纠结什么“公平”,常常想有哪个时间,我都重写好几篇了。

我要像以撒一样,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挖井人。非利士人堵了井又怎样?我再挖一口,总有一口叫“利河伯”的井在那里等着我。

并且我知道,平台再变、审查再严、路再窄,也没有人能堵住那口井——我该写的文字,总会流出去;该说的话,总有人听见。

/

写作是一条需要信心的路。不是靠情绪,不是靠流量,而是靠一个坚定的信念:相信那撒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我越来越明白,我写不是因为我“想说”,而是因为我“该说”。

不是为了讨好人,而是为了回应给我托付的那一位。

就算风浪再大,也总有人需要看见灯塔。

重写、重发,直到有人因为这字句感到被安慰、被造就、被劝勉、被理解、被点燃。

/

其实,这不只是写作和服事应该有的态度,也可以是我们生活的态度。

你的努力,可能有时候会被现实“删掉”,那些你拼尽全力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没被看见、被误解、被否定,甚至被控告、被攻击。

在职场上可能一次次被抢功、在家庭中一次次被忽略、在人际关系里一次次被冷落。

但你是选择继续抱怨,还是继续挖井呢?

继续沉默,还是继续撒种?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非利士人的攻击,就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最近这些经历让我看到,在生活中只要你不停步,就总有机会在前面等着。

只要我们不灰心、不退后、不浪费时间在抱怨中,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Sean

孩子心理出问题,原因往往出在父母身上!

图片

文|翔巴德

女儿期末考试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一进门就跟我说:“爸爸,我英语考得还不错。”

我愣了一下:“真的吗?”

她眼神里有光:“嗯,这次考试比上次空的题少很多,只空了4题。”

我没忍住笑了。不是嘲笑,是那种由衷的、松了一口气的喜悦。

她说的这句话,看似普通,却让我心里泛起一阵感恩,因为那一刻我意识到,她并没有被分数定义,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跟一个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连忙说道:“那真的太棒了,说明她心理挺健康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这话让我沉思很久。

/

我身边的确见过太多令人难过的例子——成绩优异的孩子突然辍学,看上去活泼可爱的孩子其实患有抑郁症,甚至一些一直“听话懂事”的孩子悄悄走进了精神科。

可令人难过的是,有时候连他们的父母都还蒙在鼓里。仍旧在操心分数、批评习惯、比较别人,而没有察觉孩子心里那根弦,已经绷到了极限。

前段时间听一个朋友说她家妹妹的孩子是市重点的年级前三,因为对自己成绩不满意而让自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非常令人心痛。

我发现,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也不是同龄人,而是家庭。

是我们太焦虑,所以孩子也被传染了焦虑;是我们太急功近利,所以孩子也不敢慢下来;是我们用爱作为交换,让孩子必须“乖”、“优秀”、“争气”,才能换来肯定。

我们不知道,这些微小的“要求”——有时候就是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

我们的书上有一段话,虽然我也做的不好,但我也必须常常用来提醒自己: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 3:21)

“惹儿女的气”(英文NIV翻译是 “do not embitter your children”,ESV是 “do not provoke your children”),直译就是: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刺激他们的情绪。

它不是单指一次的训话让孩子哭了、或者让孩子一时生气了,而是指:

父母长期用一种负面、苛刻、不体恤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被压抑、被误解、甚至被否定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当孩子的“气”被一再“惹”出来之后,不是爆炸,而是“熄火”——他们不再期待、不再表达、不再努力,变得冷漠、退缩、没有盼望,这就叫失了志气。

一个孩子的志气和自我价值感,常常就是这样被一点点耗尽的。

原来,一个孩子可以因为父母反复无意识的苛责和掌控,慢慢地失了志气、失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想活着的盼望。

难道我们父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坏人。

我们只是太爱他们了,可是不会表达。

我们用成绩去预判未来,用焦虑去控制当下,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安全感,是被理解,是被接纳,是哪怕跌倒也知道:“我家里的人不会离开我。”

/

曾经,我也试图“塑造”我的孩子,让他们照我理想中的样子成长。

我喜欢女儿穿裙子时可爱的模样,可是她偏偏喜欢穿一身球服和大哥哥们打篮球。

后来我慢慢明白:我不是造她的那位,我只是陪伴她成长的那位。

她的生命是被一位更智慧的造物者设计的,我的角色,是引导她认识那位造她、永远爱她的那一位,而不是替她决定她要成为谁。

被人说孩子像自己往往是父母最开心的,但这几年我在孩子身上也学会了一件事,就是:不是要让她越来越像我,而是让她像她自己,最重要的是像造她的那位。

/

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也不是我们梦想的延续。

不要用“你看谁谁谁都考了多少分”去比较,也不要用“我养你这么大,你应该…”去数算功劳账本。

他们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被赋予不同的节奏、热情与使命。

他们有他们不一样的梦想、不一样的理解方式、不一样的成长路径。

他们不该活在“你要争气”、“你不能输”的阴影中,而应该活在“你可以成为最特别的你”的祝福中。

给孩子们的一段话:

你可以累,你可以错,你可以有不想说话的时候,不需要去逼自己或假装成父母喜悦的样子。你很宝贵,不是因为你做得够好,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给父母的一段提醒:

有时候,最难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放下我们内心对“完美父母”的执念。我们成不了那个能掌控一切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那个能爱孩子到底的人。

/

愿我们的家,不是一个评分系统,而是一个治愈之地;愿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平安的入口。

愿我们带着真理的爱,一点一滴修复彼此的内耗。

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经历那句话的真实: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孩子需要这样的一份爱,父母也一样。

Sean

最好的,不一定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图片

一转眼,儿子已经中考结束了。

昨天晚饭后,他坐在餐桌前像个大人一样皱着眉头,翻着那本厚厚的《高中招生指南》。

考试虽然结束,能去哪个学校却还是未知。

我看着他,仿佛昨天他才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转眼之间就要成人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

心里求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人生起跑线。

但前天,有个姐妹给我发了条消息问候,和我说了一句让我非常认同的话: “合适的就是最好。”

/

 

什么叫“最好的”?

那些排名靠前、口碑爆棚、考清北率高得离谱的高中,似乎都属于“最好的”那一类。

可问题是:适合谁?

那天我问儿子:你会不会一不小心进了市重点啊?

他说:那我可惨了,因为你一进去数学老师可能就默认你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只会给你最难的题,我会崩溃的。

确实,这种学校可能只适合那些能应对高压竞争、有极强自驱力、能承受节奏紧绷的孩子。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有人在那里发光发亮,也有人在那里暗淡凋零。

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后者吗?

 

/

 

什么叫“合适的”?

有些学校,不一定有耀眼的头衔,但那里也许有愿意倾听学生的老师,有善解人意的同学,有包容个性与梦想的氛围。

他可以在那里安心做自己,不是一直追着别人的脚步跑,而是走出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路径。

一个学校也许不能帮你考上985,但它也许能帮你成长为更有勇气、更有担当的人、更有品格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所相信的那位必有预备,他是我们做选择时的锚。

也许他为我们预备一个地方,不是你第一眼最喜欢的,但走进去之后你会发现:那竟然是最合适的安排。

/

别人的“最好”,未必是你的“最好”。真正的“最好”,是你可以在那里活出自己的命定。

哪怕慢一点,哪怕没有一开始那么光鲜——但只要方向对了,脚步踏实了,终点一样是美丽的。

其实,不只是选学校。我们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抉择,不都是一样吗?

选配偶:最漂亮的不一定适合你,能同行的才最宝贵;

选工作:高薪的不一定幸福,能发挥价值做光作盐才有意义;

选生活方式:别人眼中的光鲜,不一定等于你心里的平安。

我们太容易被“最好”迷住眼睛,却忘了“合适”才是最好的。

/

我盼望,儿子不是要去一个人眼中的好学校,而是要去那个‘父为他预备的地方’。

他尽自己的努力,但最终,把结果交给我们所相信的那位。

我也鼓励看到这篇文章的家人:我们这一生,最安心的决定,不是靠最好的资源,也不是靠最多人的经验,而是靠信心——相信父比我们更知道什么是合适我们的。

那些你以为错过的,可能是父为你避过的坑,那些你意外走进的,可能是父奇妙的成全。

所以,亲爱的家人,别怕选错,也别急着抢跑,因为父所预备的路,一定合你脚的尺寸。

今天这篇文章,写给我15岁的儿子,也写给每位面临选择的家人。

每个人生的岔路口,请不要忘记:不必追求你认为的“最好的”,相信父必为你预备“合适的”。

Sean

父亲节,该不该感恩那个伤害你的人?

图片

父亲节到了,朋友圈都在晒爸爸的照片、写感谢爸爸的话,都在给爸爸发红包。

但对有些家人来说,这个节日并不温馨,反而像一根刺,扎在心上。

都说父爱如山,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慈爱、有担当的父亲。

有些家人的父亲是缺席的,有些家人的父亲是冷酷的,有些家人的父亲甚至带给了他们难以抹去的伤害。

于是,父亲节成为了他们一年中最想跳过的一天。

/

今天,我想和家人们说一个小小的故事。

在我们的书上,有这么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耶弗他

 

他是基列和妓女所生的“私生子”,从他一出生就被贴上了这个标签。

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在这个家庭里面成长的。

可能小时候别人问:“你妈妈是谁啊?”

他只能低头不语,背后却换来一阵窃笑。

后来,他的父亲与正妻生了其他“正牌”儿子,那些兄弟不客气地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

这时,作为父亲的基列竟然没有说话,让耶弗他被逐出了家门。

/

其实在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很多孩子因为缺失父爱、被父母忽略,或是从小就是留守儿童,他们都成了混混。

耶弗他什么也没说,没有抢、没有吵、没有哭,只是默默地,一个人走了。

他被这个家庭无情的抛弃以后,就去到了旷野,过上了流浪的生活,然而在这些日子里,有些土匪跟从了他,与他一同出入。

这在当时看上去像是当上了土匪混混的头目,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能力。

通常来说,故事发展到这里,如果它按照我们现代电视剧的走向演,很多人会以为接下来耶弗他要做的,就是“杀回父家,夺回本该属于他的东西。”

就像大卫的儿子押沙龙那样——押沙龙因父亲的失责心生怨恨,最终发起政变、试图篡位。

他曾经也是被冷落的儿子,带着伤,带着火,带着一腔怒气回头,但他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被大卫痛哭哀悼。

耶弗他有一群“土匪”跟随他,他完全有实力靠武力强行复位“收回尊严”,甚至“以牙还牙”。

但他没有。

我们看到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把仇恨化为武器,因为这样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

多年以后,亚扪人来攻打以色列,基列人跑来找到耶弗他,来求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

讽刺吗?

曾经他们觉得他低贱不配,现在却要他做领袖、保护者、拯救者。

你猜耶弗他怎么回应?

如果是今天的短剧,大概他会这么说:“这就是你们的报应。”

他没有把羞辱变成报复,他只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我出离父家吗?为何如今遭遇急难来找我呢?”

这句话没有怨毒,没有嘲讽,只有对现实的诚实提问。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去,成为了他们的领袖,成为了以色列的士师。

后来他大大杀败了亚扪人。

/

 

我们看到,耶弗他没有地上的父祝福,却活出了天上的父的命定。

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可以带着破碎的起点,活出美好的结局。

你可以被地上的父抛弃,却不会被天上的父抛弃;你可以没有地上的遮盖,却可以有天上的遮盖。

你不需要非得有一个好父亲,才能成为贵重的器皿。

你只需要相信——天上的父可以加给你力量,靠着他凡事都能做。

最后我想说,你不用逼自己感恩那个伤害你的人,但你可以和自己说:“我愿意饶恕他。”

因为你选择饶恕,你就选择了自由,你也不再被过去的伤口来影响你的未来。

我相信,有一天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不仅可以与他和好,还能成为他的祝福。

Sean

不要消耗自己,要保存实力!

图片

好些家人这半年多来一直在问我:“你的视频号唱谈会怎么停播啦?”

也常常有人留言:“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很想你。”

我每一条都有看到,也一直放在心里。谢谢你们的惦记和等待。

为什么停了这么久?

首先,是因为服事真的很多。

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排得满满的,而“唱谈会”直播每次就是3小时——要弹、要唱、要聊,还要分享话语。

每一次都要真情投入、倾尽全力。

不是我不愿意继续,而是那段时间实在抽不出完整又安静的时间。

其次,是我不想被平台的算法驱动。

我一直希望,“唱谈会”不是一个KPI任务,不是流量赛跑,而是一个我愿意自由分享、你愿意轻松聆听的空间。

而平台算法是残酷的,不仅会狡猾的拉你时长,还会无情的消耗你的精力,这就是为什么原本两小时的直播会做到三小时。

在这种算法驱动下,人不是机器,真的需要休息。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不想过度消耗自己。

我想学会保存实力、照顾心灵,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饱满、真实的状态,这样我回来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我。

/

这一段时间,我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一件事——不要一直只顾奔跑,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保存实力,什么时候该冲。

 

在服事的路上,我们常常讲“为TA燃烧”,讲“献上自己当作活祭”,但燃烧若没有节奏,就成了“过度消耗”。

当你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又开始奔跑,结果只是把自己耗尽。

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弗 5:15-16)

“爱惜光阴”原文就是把握时机的意思。
“谨慎行事”、“爱惜光阴”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淀

人子如此有能力,也常常需要“退到旷野去安静”,并没有让自己24小时在线、全年无休。

 

他常常在跟随的人多、需求大、呼声大的时候,反而选择退下,不是因为不爱人,而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必须从上头得着更新。

所以,不要拼命做事,而要懂得“先得力,再做事”。

/

保存实力,是为了未来的呼召留出余地。

 

我们看那些愚拙的童女没有预备好灯油,当新郎来的时候,他们就慌了,因为她们的灯快灭了。

你有没有发现?她们不是没有灯,而是没有“预备油”

今天很多人不是没有恩赐,而是没有预备自己、没有保存实力、没有有节奏地使用他们的力量,结果一遇到挑战就“油尽灯枯”。

所以,保存实力就是对未来的负责,是对自己、对他人、对TA的托付的一种忠诚。

有时候我们在服事上太怕“被误解”,怕别人说我们懒,说我们冷淡,说我们躺平了,就一直咬牙坚持。

但我们忽略了:恢复、休息、更新,不是退缩,而是属灵生命的节奏。

《诗23篇》怎么说的?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注意哦,不是我们让自己苏醒,是他带领我们先躺卧、安歇,然后再使我们灵魂苏醒

/

所以,亲爱的家人们,如果你也正处在“被耗尽”的边缘,也可以学会勇敢地停下来。

你是有价值的,不要觉得“做得多”才算有价值,也不要让外界的期待变成你内里的压迫。

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所以,不要消耗自己,让我们一起保存实力,等TA一声令下,我们就整装待发。

我想,我会在下一个对的时候,重新开启“唱谈会”的。

到时候,我们再一起赞美一起分享。

Sean

那一年,我得了结石,却经历了赞美的大能!

图片

我是一个不爱喝水的人。

有关心我的家人常常在我直播间提醒我:翔哥,喝点水吧!直播3个小时还没见你喝水。

对于长期不爱喝水的人来说,肾结石往往“钟情”于此类体质,悄悄埋下隐患。

那年,我在一次聚会上站着讲了一天的课,回到家里时突然发现腰疼的非常厉害,一种让你毫无形象、满地打滚都嫌不够的痛。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钻心的疼。

去医院急诊后,果不其然:肾结石。

可能是那双奇妙的大手在安排,我做完检查后医生给我的诊断和建议让我非常不信任,也非常不舒服。

我问他石头多大,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问他如何治疗,他说建议我马上住院,有一个免费治疗方案叫我考虑一下。

我非常生气的走了,然后换了一家医院重新做了一个检查,医生终于告诉我石头大概有多大,以及建议的几种治疗方案。

我没有选择马上手术治疗,我希望可以依靠那双大能的手。医生就给我开了一些药,让我回去考虑。

/

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常常疼到跪着哀求,哭着说:“我好痛啊!为什么让我这么痛苦啊!求求你可怜可怜我!”

但好像一点回应都没有,到后来都已经没有力量求了。

我开始用各种别人建议的方法,比如喝啤酒。

有家人说喝啤酒可以帮助把结石排出来,我喝了一大瓶,开始头晕目眩有点醉意,我想说这方法大概只适合酒量好的人。

有家人说喝水跳楼梯可以帮助排结石,所以我每天疯狂喝水,然后从我家11楼的楼梯一直往下跳到1楼。

这些方法似乎对我都不凑效,隔三差五的就会痛。

但当时固执的我暂时不想认输,我想经历那双大能的手来医治我,不想去手术。

/

在一个熟悉的周四敬拜团排练的晚上,我拖着虚弱的身子去排练。

我们排练完结束的时候,围成一个圈做结束DG,有位弟兄这样说道:“我们若不来赞美,石头都要开口赞美。”

那一刻,他说“石头”两个字时,我整个人像被电到一样。

“石头”?

我心里一震——我知道,那句话不是他在对我说,是天上的父。

这话出自《路 19:40》:“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回家以后,我望着天花板躺了很久,忽然之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如果石头都要赞美了,那我为什么还在哀哭?

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改变我的方式,不再哀求,不再抱怨,我要——开口赞美。

/

第二天早上,我站在洗手间,鼓起勇气,像是在对仇敌宣战一样喊了一句:“石头啊,你要出来赞美!”

接着就听到——“嘭!”

一颗绿豆大小的结石,居然就这么随尿排了出来。

我笑了,笑到几乎在洗手间跳起来。

那一刻,我知道,不是我的声音有多大,是赞美的大能,把那我无法排出的石头带出了身体。

那之后,我学会了宝贵的一课:如果困境没有因着我们的眼泪而结束,那么就通过我们的赞美来转变吧。

我发现,原来赞美才是最棒的DG。

如果今天的你也在某种痛苦里,我想告诉你:别只顾埋头问“为什么”,试试看,抬起头来赞美吧。

或许,“石头”也会因此而歌唱。

你也会经历一次出人意外的释放和得胜。

Sean

高考的试卷做完了,人生的试卷才刚开始

图片
图片

文|翔巴德

我还记得2000年我高考完的那个下午,好兄弟就约我去学校门口打群架。

他们觉得考完了,自由了,是时候来个了断了。

我看他们都带了刀,我果断逃跑了,我心想我的人生才刚开始,要是被打断腿了可怎么办?

因为高考这座大山是翻过了,可前面还有无数的山峰等着去攀登呢。

庆幸当年的我有这种清醒的认识。

人生,不也是一张大的试卷吗?

即使高考的试卷做完了,人生的试卷才刚开始。

 

01、选择题|你选对了吗?

人生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就是“选择题”。

选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选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选继续坚持梦想,还是选择回归现实,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向。

我很庆幸我高考完那天没有选择去打群架。

有时候选错一题,会让我们的人生绕很远的弯路。

但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选择相信?选择信靠?选择走正路、义路、窄路,而不是那条又大又宽的路?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原本十一天就能进入应许之地,却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他们拒绝信靠,听信了十个探子的负面报告,于是他们在旷野中绕了整整四十年,直到那一代人全部倒毙其中。

他们不是走错了路,而是走错了心。

“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我必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诗 86:11)

人生路上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有“标准答案”,因为无论你怎么选,都在造物者的手中,但当你让他指引方向时,你就不会白走一段弯路。

有时候,我们太想要“正确答案”,却忘了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跟随,选择信靠。

在一条看似普通的路上,如果有他同行,那就是你当走的正路。

 

02、判断题|你看得清吗?

进入社会之后,判断题会越来越多。

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这件事该不该做?我的决定对不对?

社会教我们看“利益”、看“关系”,但真理教我们看“动机”、看“果子”。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那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 12:2 )

这世代太喧哗,真假难辨。

所以我们要学习真理,因为一但有了真理的眼睛,我们就能看穿华丽的假象,看见真实的美善。

 

03、作文题|你想写出怎样的人生?

高考语文最后一题往往是作文。

而我们的人生也像作文一样——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唯一标准,没有人能替你写,只能由你亲手一笔一画书写。

你写得认真不认真,时间久了,自己会知道。

你写得是否精彩,读你故事的人会感受得到。

无论你写得是跌跌撞撞,还是起承转合;是不断修改,还是一次成文,最关键的,你有没有诚实地做主角,忠心地做作者

人生不是照着范文活的,也不是靠抄袭活的,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笔触不同,甚至墨水的浓度都不一样。

你需要自己来谱写你的人生。

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要明确的立意,你人生的中心立意是什么你知道吗?

你人生的方向是什么?你为谁而活?你追求什么?你一生的命定和使命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去寻求的真理

没有立意的人生,就像没有题目的作文,只是在重复空白的段落。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 3:5-6)

其次,一篇好作文,也要有结构与情感。

结构条理,就像你的人生态度与秩序。你是否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弯、该停顿、该重新起头?

情感真实,是你有没有把真理活出来、把爱操练出来。没有真实情感的文字空洞,没有信仰实践的人生也是。

人生的作文,不求辞藻华丽,不求逻辑完美,但它必须是真诚的、富含真理的。

因为这道题,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将来要交在创造你的那位面前的。

高考其实只是你人生众多“考试”的其中一场,而人生的试卷,从现在才刚刚开始。

愿你在每一道人生的题前,都带着信心和盼望答下去,愿你能写出一篇人生好文章。

祝福你!

Sean

一个好人都没有!

图片
图片

文|翔巴德

刚刚去了一个好朋友的慈善机构,他们那里常年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去做义工。

有些人带着真实的爱和关怀,也有一些人别有用心。

原来,做好事的,不一定都是好人。

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是好人呢?

/

还记得这段对话吗?

“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才能得着永远的生命?”

夫子回他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除了天上的父,没有人是良善的。”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说的“良善”,其实就是“好”这个字。

换句话说,那人心里是这么想的:我是不是只要做好事、当个好人,就可以换来永远的生命?

这个想法,其实很普遍。

/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自己不偷不抢、遵守规矩、有礼貌、偶尔做点善事,那应该就算是个“好人”了吧。

可是夫子并没有顺着他的话讲,反而直接指出:“你说的‘好’,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吗?其实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好人’。”

那个人急忙解释,说自己从小就守各种律法,尽力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可夫子却看穿他心里的缺口,说:“你还少了一件事。你愿不愿意放下你所拥有的,转来跟着我?”

那人听完,脸色就变了。

他沉默、犹豫、然后带着遗憾地走开了。因为,他拥有的太多了。

/

有时候我想,我们不也像那个人吗?

我们想做个“好人”,我们也真的在努力——可我们总是会卡在一个地方不愿意再往前一步。

比如我们可以守规矩,但我们不愿意付代价,我们愿意帮助人,但我们不想改变生活方式,我们愿意相信真理,但我们不愿活出真理。

夫子并不是在说:“你要完全做好一切,才能得着永远的生命。”

他是在说:“你若愿意信靠我、走我的路,你就会真正活出那永远的生命。”

你不需要先变成“完美的好人”,才能配得上那份礼物。

而是要来跟随、学习、改变,那份生命就会在你里面长出来了。

愿你我都不只是做个表面上的“好人”,而是愿意跟随那位“除他以外,别无良善。”

这样,我们也必得着永远的生命。

Sean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图片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文|翔巴德

最近经常刷到聂圣哲批判董宇辉的视频。

我18年前就去聂创办的苏州德胜洋楼参观学习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连洗马桶都有标准化的6道程序,清洁到里面的水要能直接饮用。

聂因此还被称为示范清洁中国喝马桶水第一人。

至于批判的内容我就不做评价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些都是由我们自己秉持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接着这几天,一位哈佛女孩在舞台上的演讲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家对这个女孩的演讲褒贬不一,从国内的舆论来看,不喜欢她的占大多数。

/

从董宇辉的侃侃而谈,到聂圣哲的痛批怒斥,再到哈佛女孩的深情演讲,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

这是一个好话坏话都能传千里的时代了。

只要有一部手机,连上网,你说的话就可以传到千里之外。

一个GPT,结合一部提词器,瞬间就可以让你成为大师和专家。

这几年网络上多了许多的师傅,他们都在教你要这样,教你要那样,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分辨?

其实,我们不要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吧:

“你们要防备…,他们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这里并没有说“看他们说得多好听”,而是说“凭他们的果子”,也就是他们真实的行为和生命的样式所带出的影响。

我们太容易被语言打动,却忘了人是可以包装的,话是可以粉饰的。

特别是网络上,你看不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你只能听到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所录制剪辑的视频。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果子。

那么网络上的人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怎么办?

那很简单,你就多听那些身边你看得见的那些人的教导。

/

人说话可以快,但做事却只能按部就班。

语言是一瞬间的表达,行为却是日复一日的养成。

我们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谦卑、是不是诚实、是不是有责任心、是不是爱人,其实不是看他怎么介绍自己,而是看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人,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正如《雅》2:17 所说:

“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一个人说他信、他说他好,他说他付出多少……这些都没问题,但若没有行为来印证,那这些话也只是空的壳。

/

这世界的言语很多,争辩很多,观点很多,情绪也很多,但我们若是想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就要有不一样的判断力。

不要看一个人说得有多流利、有多高尚、有多犀利,而是看他活得是不是真实、有爱、有节制、有忠心。

这也是我们自己要常常回到的标准:

“只是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了。”
——《太》5:37

真实的人生不需要太多修饰,只需要诚实地去活。

所以,无论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什么样的言论,愿你我都能记得这一点:

不要只看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不要凭人的言语判断一个人,要从他的生活方式去认识他的生命。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