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如果看到那些你曾经仰视的人
有一天跌倒了
不要大惊小怪
因为也许那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
只有仰望天上的那位
才永远不会失望
Sean

你们知道你们的呼召是什么吗?你现在正活在自己的呼召里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我们的呼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迷茫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随波逐流中荒废着他们的大好时光。
接下来我会试着分几次来和家人们分享这个话题,盼望我们都能活在TA的呼召里。
#1《是谁呼召谁?》
#2《你蒙喜爱吗?》
#3《真实的认识》
当我读到《撒上3》第1节:“那些日子,父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忧伤。
想一想,你有一位父亲,他常常在你耳边叮咛,他总是怕你犯错,怕你跌倒,可是每一次你对他的话都充耳不闻,以至于你一次次的犯错,一次次的跌倒。
直到有一天,父亲沉默了,他对你言语稀少,不愿意跟你说话了。
这恰恰也是雅各家当年的光景,他是这位父的长子,一直以来享受着这位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可惜他们仍然顽梗悖逆。
即使当时的祭司以利也大大的得罪了这位父,以利纵容自己的两个儿子犯罪并没有制止他们。
父最终选择了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撒母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四次呼唤他的名字。
我心里在想:父啊,难道当年就找不出一个你愿意说话的成年人了吗?就找不出一个了吗?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体会到了那种感受。
这种感受如同你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或者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与你同心的同工。
不过人看人是看外表,父看人是看内心,撒母耳虽小,但父也能从他口中建立能力。
这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环境虽然黑暗,领头人也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看似令人悲伤绝望,但是父殿里的灯不会熄灭,父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成就他伟大的计划,因为他是奇妙的策士。
从撒母耳前三次的反应来看,显然他是第一次听到父的声音,因为他完全不认识这个声音,他对父的认识除了通过自己的母亲,大概都是通过以利这个管道。
在当时那个父仅通过特选管道和人说话的年代,父竟然绕过以利直接和撒母耳说话,这在当时代表以利正在失去他话语管道的功用。
我们看到,父第四次呼唤撒母耳的时候,撒母耳做出了回应:请说,仆人敬听。
就这样,父把他将要在雅各家中行的一件事启示给了这个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撒母耳。
我们是否一直在等待那个呼唤我们的声音出现?但为什么等了多年,他都沉默不语呢?
我们要好好省察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光景像当年的雅各家呢?还是像以利?还是像撒母耳?
我想我们都想做撒母耳吧,那么如果我们在他面前坚持做一个忠心的撒母耳,他也一定会亲自和我们说话的。
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和我们说话,是通过人的管道还是其他管道,我们都不能像顽梗悖逆的雅各家,别让他的心忧伤,也不要让他对你沉默不语。

你们知道你们的呼召是什么吗?你现在正活在自己的呼召里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我们的呼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迷茫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随波逐流中荒废着他们的大好时光。
接下来我会试着分几次来和家人们分享这个话题,盼望我们都能活在TA的呼召里。
#1《是谁呼召谁?》
#2《你蒙喜爱吗?》
#3《真实的认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还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被赶鸭子上架推到台上去服事了。
还记得我06年刚蒙恩的时候,家人们看我会弹吉他,就让我去司琴了,后来很快就让我开始主领了。
我感觉自己像极了当年还是孩子的撒母耳,左右手还分不清就被送去侍奉了。
但人的生命会渐渐长大,就如同《撒上2》这里所记的,两次说到撒母耳渐渐长大。
没错,是渐渐长大,不是快快长大,也不是突然长大,或一转眼就长大。
但我们生命要长大,需要一些年日,在这些年日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像一棵树向下扎根。
我妈妈在我家天台用一个很大的花盆种了一颗无花果树,虽然花盆很大,但是土并不是很有营养的好土,所以树也长不大,每年也只能结几颗果子。
我们要找到我们可以扎根的好土,在那里我们的生命可以得到日常的滋养。
但好土并不代表不会有杂质和石头,撒母耳所扎根的那土里就有两个很大的石头,也就是以利的两个儿子。
他们并不能带给撒母耳养分,甚至还可能能带来破坏,这时候根就需要长的特别粗壮有力才能抵抗这种石头的阻力。
如果一棵树,今天栽在这里,明天栽在那里,那么注定它的根不会很深,若想要扎下去深,就要固定扎根在一个地方一定长的时间。
很多人的生命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他们觉得,在哪里工作,就在那里去找一个地方聚会就可以了,只要不停止聚会。
他们觉得,如果实在找不到,线上也有那么多资源可以跟,不耽误就行。
还有一些人,今天跟随这个老师,明天跟随那个师傅,看似他们跟过很多人,事实上都和没有跟过一样。
在撒母耳的成长过程中,以利家的败坏撒母耳是看在眼里的,这时有位从父来的人来向以利宣布父的审判,也揭露了以利家的罪行。
如果换成有些人,他们也许会抓住这个机会离开以利跟随这个从父来的人。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任何人都有可能跌倒软弱,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服事果效来判断这个人的生命光景。
很多人的那种状态像种在花盆里的树,因为花盆想搬哪里就可以搬哪里,这样很自由,不需要被约束在一个地方。
但是他们忽略了,约束在一个地方一定长的时间,是让你这棵树长好长高的一个关键。
我看到很多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并不是渐渐长大了,而是渐渐远离了。
特别是当风浪来的时候,最先被吹倒的肯定是栽在花盆里的树。
还有很多人,他们选择把生命栽在花盆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舒适的环境,依赖于人的照顾,如果是在屋檐下,还不用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风雨。
他们不想要做高山上的松树,因为在那里经常要面对各种恶劣的天气以及高处的寒冷。
因为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固定扎根一段时间,渐渐生命会成长,自然而然就会开始有责任和托付。
当我们去一个新的不熟的地方,我们会被当作客人来对待,我们会受服事,这让人很舒服。
但是当我们在一个地方久了,这里成了我们的家,我们要做的是要起来服事,这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很多人就不一定乐意了。
而且随着扎根的时间越久,生命成长的越大,所要担的责任也就越多。
撒母耳刚去以利家的时候,大概只需要侍立在那里,也许什么忙都帮不上。
但当他渐渐长大,可能就要帮忙打理灯台上的灯油,因为孩子大了就要打酱油了。
我们看到《撒上3》那里讲到:灯台上的灯没有熄灭,撒母耳睡了。
这两件事放在一句里,想必当时他是在打理这灯,让灯不熄灭,然后就睡了。
这让我想到,当年以利沙开始跟随以利亚的时候,也仅仅是做着帮师傅端茶倒水的服事。
以利沙传承了以利亚的衣钵,撒母耳接续以利做了忠心的祭司。
但很多人的问题是,他们不仅不愿意在小事上忠心,也不想要领受更大的托付,我想这种人应该不会点进我这个标题吧。
如果你想要活在呼召里,现在立志,让自己好好向下扎根吧,你的生命一定会渐渐长大,长成合用的器皿。

你们知道你们的呼召是什么吗?你现在正活在自己的呼召里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我们的呼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迷茫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随波逐流中荒废着他们的大好时光。
接下来我会试着分几次来和家人们分享这个话题,盼望我们都能活在TA的呼召里。
#1《是谁呼召谁?》
#2《你蒙喜爱吗?》
我们认识一个人有两个层面的认识,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关系层面。
知识层面的认识只是知道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信息,而关系层面的认识是你和这个人有真实的交往和经历。
例如很多我公众号的读者都认识我,经常看我的分享和视频,听我的音乐,知道关于我的很多事情。
但如果我们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相交,我们之间的认识又会不一样了。
童子撒母耳从小被送去跟随以利一起侍奉,我相信他开始对父的认识大概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因为直到《撒上3》这里,撒母耳才第一次听到父的声音。
很多弟兄姊妹觉得要找到自己的呼召,首先需要听到父的声音,这确实没有错,但是在我们有一天听到父的声音之前,我们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在那里等待。
撒母耳并没有什么都不做,它忠心的跟随以利在服事,即使身边以利的两个儿子很败坏,但他仍然能保守自己的圣洁。
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当下的本职工作,常常也是我们等候下一个差遣的方式。
在我们还没有等到父给我们直接的差遣之前,我们往往需要听从人的差遣,依从那些引导我们的,且要顺服。
因为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奉差遣之前的预备以及生命成长的过程。
就如保罗在《西1》里所说,我们首先要在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父的旨意,然后我们行事为人要对得起他,也就是知道了就去行。
如果我们蒙他喜悦,并在一切善事上结出果子,我们就会渐渐的多知道他。
撒母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蒙喜悦,又结出果子,众人也都喜爱他,以至于他开始要进入一个可以更多知道他的结果。
如何才能更多知道他呢?首先除了不断在悟性上更多知道,其次还需要进入真实的关系。
就如同两个人若没有结婚进入真实的夫妻关系,那么他们不可能更多且全面的去认识对方。
我们与父的关系也一样,真实的关系和经历,会让我们更多认识他。
知识层面的认识会促进关系层面的认识,而关系层面的认识也会增加知识层面的认识。
撒母耳终于听到了这位他侍奉的父跟他亲自说话的声音,这意味着他即将进入他生命的命定和呼召。
盼望我们不仅悟性上知道这位父,也能够真实的认识这位父,好叫我们可以进入他给我们的应许之地。

你们知道你们的呼召是什么吗?你现在正活在自己的呼召里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我们的呼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迷茫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随波逐流中荒废着他们的大好时光。
接下来我会试着分几次来和家人们分享这个话题,盼望我们都能活在TA的呼召里。
开始的时候他大概还分不清左右手,他就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父的面前。
这也许会打破我们很多人的认知,一个孩子懂什么呢?他又能做什么呢?甚至献上自己的这个决定还是妈妈做的。
当撒母耳渐渐长大,母亲哈拿也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当时的他仍然还是个孩童。
并且当时他生活的环境也非常恶劣,一方面跟随以利做着圣洁的事,一方面身边有以利的两个儿子在做着败坏的事,他们甚至与在会幕门前侍候的妇人苟合。
当我们看到父家里的一些败坏的人和事,特别是当这些事发生在那些我们仰视的人身上时,我们往往会失去对父的信心。
然而撒母耳并没有,在身边同样穿着以弗得侍奉的何弗尼和非尼哈将祭物肥己时,撒母耳却渐渐长大,且让父和人都越发喜爱他。
这里的喜爱和爱不同,喜爱是喜欢和喜悦的意思,但爱是不喜欢不义的,是不做害羞的事的。
例如父不喜爱何弗尼和非尼哈,因为他们行不义的事,甚至宣告他们二人会一日同死。但这不代表父不爱他们。
相反,以利对这两个儿子的爱并不是真爱,而是溺爱,以至于他被责备是“尊重你的儿子过于尊重我”,正是这样的溺爱害死了他们。
撒母耳蒙父的喜爱,代表他心里纯正,他的生活方式合父的心意。
即使他身边有这么多不公和败坏的事,他仍然能够持守自己的职分,站好自己的岗位,并且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撒母耳蒙人的喜爱,代表他有美好的见证,在人前做了好的榜样。
一个蒙人喜爱的人,不一定会蒙父的喜爱,因为我们可以在人面前伪装得很好,做个老好人,但是在父的面前,我们无法伪装,也无法隐藏。
如果二者能兼得那是最好的,但如果要二选一的时候,我们必须选第一项,因为我们不能像以利一样尊重人过于尊重父。
鸟的身上有两种重要的羽毛,一种是绒羽,主要用于遮盖身体和保暖,一种是正羽,用于飞行和保护。
我们也有两种羽毛,一种好比鸟的绒羽,来自父,它遮盖我们的羞耻,为我们保暖,一种好比鸟的正羽,来自人,它会帮助我们飞行,必要的时候也会成为我们的保护。
这就是为什么撒母耳需要蒙父和人的喜爱,大卫第一次受膏后,还要两次受百姓的膏。
特别是我们走侍奉道路的人,我们一定要爱惜好我们的羽毛。
失去绒羽的遮盖,我们的羞耻暴露无遗,我们的生命也会有危险,失去正羽的遮盖,我们飞不高也飞不远。
永远都要记得,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首先是做的父的面前,其次是做的人的面前。
在我们进入我们的呼召之前,我们是否能像撒母耳一样,在小事上忠心,不受人和环境的影响,并让自己的生命可以渐渐长大,得蒙父的喜爱,也能得蒙人的喜爱呢?

你们知道你们的呼召是什么吗?你现在正活在自己的呼召里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我们的呼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迷茫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随波逐流中荒废着他们的大好时光。
接下来我会试着分几次来和家人们分享这个话题,盼望我们都能活在TA的呼召里。
不生儿子的妇人哈拿常常在父面前倾心吐意,终于蒙了垂听,生了一个儿子,并给他起名叫撒母耳,同时她决定将这个孩子献上了。
今天我们也有很多父母亲,立志要把孩子献上,送他们去接受装备,但很多孩子后来并没有走上父母期待他们走的道路。
因为那只是父母的意愿,不代表孩子的意愿,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他们的人生,他们自己会做出选择。
在孩子身上,父母担任的是教养和引导的工作,也可以对他们充满期待,但并不能代替他们来选择他们人生的道路。
撒母耳长大了以后,若决定从以利家辞职,哈拿也没有办法阻拦的。
也可以像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一样,一边做着祭司的工作,一边却行着恶,并且可以不认识父。
所以弟兄姊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是谁呼召谁?
发出呼召的那位是谁?你真的认识TA吗?你跟TA有真实的关系吗?
如果你真认识TA,那么TA呼召的又是谁呢?真的是你吗?
当撒母耳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他亲自听到了父的声音和召唤,尽管当时他还是个童子。
盼望我们真认识呼召我们的那位是谁,也真知道TA呼召的是谁。
光有恩赐是没有用的
还需要站在呼召你站的地方
给你一身潜水装备
是为你潜水预备的
你应该去到水深之处
而不是沙漠里
Sean
与没有界限的人
要保持界限
他们会和不义做朋友
和阻挡真理的人相交
他们和你的关系
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毕竟他们和谁都可以这样
Sean
当圣风吹过
苟延残喘的随风而灭
纵情燃烧的如火挑旺
你是哪一种?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