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图片

文|Bezalel

9月19日,一个著名户外品牌联手一位著名艺术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处江孜热龙放了一场巨型的烟花表演。

视频中,雪山的剪影与火光交织,天空被照亮,烟雾翻腾,人们一边惊呼,一边拍手称赞。

这场“艺术表演”,很快成为舆论焦点。

有人赞叹,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有人愤怒,因为那短短几分钟的烟火,会在雪山和空气中留下怎样的痕迹。

我看到这画面时,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一、自然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艺术展览

在一切人造烟花之前,喜马拉雅已经在那里,静默千年;在一切舞台灯光之前,星辰已经满布在天幕,昼夜不息;在一切乐器和音箱发声之前,风的呼啸、水的奔流、鸟的歌唱,已经在演奏。

自然,本身就是最原初、最伟大的艺术展览。

古人看见日出日落,写下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的力量,并不是人为制造的奇观,而是源自自然本身的壮丽。

诗篇作者说:“诸天述说造物者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句话提醒我们:世界本身在发声,大自然本身在展览。真正的艺术家,若是有敏锐的心,应该是去聆听、去发现、去回应,而不是去覆盖或破坏。

二、当艺术成为凌驾时,便可能成为破坏

人类被赋予创造力,这是宝贵的礼物。绘画、雕塑、音乐、烟花,本来都可以是对美的表达。

问题在于,当人类把艺术放在自然之上,把短暂的震撼放在永恒的秩序之上,艺术就可能转化为破坏。

烟花的美丽只持续几秒,留下的却是空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干扰。

建筑的壮观可能震撼人心,却也可能吞噬河流、森林与土地。

歌曲的旋律可以触动心弦,但若歌颂的是虚荣与欲望,它最终也会让灵魂空虚。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骄傲:人类以为自己可以制造比自然更大的“美”,于是不断用光、火、声、钢铁,去与大自然较劲。

但现实是——人造的美,总是短暂而脆弱;造物者的美,却能千年万代。

三、艺术与自然的平衡

在创世之初,人被托付是为了“修理看守”,这四个字,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人有守护、珍惜、保护自然的责任。我们的创造不该以毁坏自然为代价,而是应当在自然的秩序中找到共鸣。

真正的艺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

不是要盖过群山,而是要引人看见群山背后更深的荣耀;不是要制造比星辰更亮的光,而是要提醒人们抬头仰望星空。

四、是谁在破坏上帝的艺术?

当我在想:“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时,答案并不只是某位艺术家,也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企业。

而是我们每一个轻忽自然、忘记敬畏的人。

当我们为了节日的热闹燃放无数烟花;当我们为了商业的利益,过度开发山林海洋,其实我们都在参与破坏。

毁坏的,不只是自然的平衡,更是那份对造物主艺术的敬畏之心。

五、生活里的反思

想起之前有机会带着孩子去露营,躺在草地上,没有城市的灯火,抬头只能看见满天的繁星。

孩子们都惊呼:“这比烟花好看多了!”

那一刻,我心里很受触动。

我们可以制造,但我们无法制造自然。前者短暂而喧闹,后者长久而静美。孩子能分辨出来,我们大人呢?

我们喜欢动感的声音,却忽略倾听风声雨声的旋律,我们追逐舞台上耀眼的光影,却忘记晨曦与晚霞的温柔。

我们每天十几个小时看着手机屏幕里的世界,却没有抬头仰望一分钟的星空。

六、回到敬畏,回到顺服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要回到一个词:敬畏。

敬畏让我们知道,自然不是艺术舞台的背景板,而是造物者的画布。

敬畏让我们谦卑,我们再大的艺术构想,也不过是对造物者的临摹。

如果艺术失去敬畏,它会变成噪音、变成污染、变成虚荣,如果艺术回到敬畏,它会成为赞美、成为祝福。

七、结语

当烟花表演点亮喜马拉雅的一瞬,却也点燃了人心中的疑问:那一瞬间的美,究竟值得吗?

真正值得的艺术,不是以自然为代价换来的“惊艳”,而是能引人回到自然、回到真理、回到那位至高的艺术家造物者的面前。

所以,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我们学会谦卑,学会敬畏,学会修理和看守,我们人造的艺术才能成为我们敬拜的回应,艺术才能真正成为義树

而那时,我们会发现——最伟大的烟火,早已在天幕之上,昼夜不息,向全地述说荣耀,赞美造物者的伟大。

So Will I,而我们更要来赞美祂!

图片

那天车的水管破了,发动机差点报废,深深的给我上了一课!

图片
文|翔巴德

这个星期天中午,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开车拉着一满车的乐器音箱在回来的途中,突然仪表盘突然亮起了一个刺眼的红色警示:发动机过热-发动机怠速

我开始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也没有立刻减速、靠边,下车查看。

好在离家已经不远,所以我在这种状态下开回了车。

停好车后,我打开前车盖认真检查,发现水箱里没有一点水了。

所以过了半小时,我往里加入了一些纯净水,可是没想到,才倒进去几秒钟,立刻就从车底漏光了。

我连忙打电话给修车的朋友,他叫我立刻去修。

好在家门口就有一家修理店,一脚油门就到了,所以我立刻开去了修理店。

原来是水箱水管破裂了。

还好及时发现,不然发动机差点就报废了。

不过这次的经历,也深深的给我上了一课。

🚗 冷却液的提醒

 

发动机再强劲,没有冷却液的滋润,也撑不了多久。它的过热不是因为动力不够,而是缺乏冷却液的保护。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外表看似坚强,里程一个接一个,日子一天天推进,可如果内心缺乏滋润和冷却,就会像发动机一样过热。

也有可能很多时候头脑发热就作出许多冲动的决定,这种时候同样需要冷却液让我们冷静下来,需要再三寻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冷却液”其实是那些让心灵安静下来的时刻:

  • 关系上与人真诚的交流;
  • 在安静中读真理的话语,或停下来寻求;
  • 让自己的心从忙碌里被拉回,重新得力。

可是,当我忙碌时或头脑发热时,都容易忘记这些,就像水箱空了,还在继续硬撑,那么发动机再强的动力,也迟早要烧坏。

💧 漏口让补给白费

让我印象最深的,我一壶一壶的水倒进去,却瞬间漏光。就像极了生命中那些“破口”:

  • 可能是没有处理的情绪,常常爆发的脾气;
  • 可能是对人的苦毒和伤害,心里暗暗的结;
  • 也可能是隐藏的软弱,让自己一再跌倒。

表面看,我不断在“加冷却液”:学习真理的话语、接受服事、被劝勉、被安慰。

可如果不去修补生命的破口,这一切都只是白费。

因为祝福还没来得及滋润心田,就已经流失殆尽。

我们的心里,是否也有那些看似微小,却让祝福留不住的破口和裂缝呢?

🛑 停下来的智慧

 

当时,虽然我很想继续开车出去办事,把那天的事情赶紧办完。

但当车子发出警报时,我知道不能再硬撑了。那一刻,唯一的选择就是:停车、寻求解决方案、呼叫等待救援。

这何尝不像我们的生命呢?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必须继续往前走,不能停下,停下就是失败。

可是,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在生命发出警报信号的时候按下暂停键。

宁可停下来承认自己软弱需要帮助,也不要带着破口硬撑着走下去。

如果那天我逞强继续开,发动机极有可能彻底报废。

同样,如果生命里的裂缝不肯面对、不肯修补,也可能带来更深的损耗。

🌱 最后的省思

 

今天,就借着这次的经历和家人们有三点小小的劝勉:

  1. 生命再刚强,也需要内在的滋润。

    就像发动机必须依赖冷却液,我们的心也需要不断被保护。

  2. 破口若不修补,所有的补给都会白费。

    不去面对心里的伤口和软弱,就算有再多的鼓励,也留不住。

  3. 真正的勇敢,是肯停下来。

    承认自己软弱需要休息,需要修理,不是失败,而是一种保护。

愿我们不再硬撑着前行,学会停下,让那位大能者来修复我们生命的破口,让我们的生命可以重新得力。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线上永远不能取代实体?

图片
文|翔巴德

还记得2019年年底,疫情一爆发我就第一时间搭建了我们内部的推流直播平台。

上图就是我当时的工位。

主领摇身一变成了主播,也通过公众号的分享帮助了很多团队也搭建了她们的线上聚会。

但疫情过去几年了,我发现许多家人还在线上,并且渐渐开始适应了这种模式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是因为特殊环境的缘故。

确实,线上聚会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无论在家、在旅途中,甚至在外地出差,也可以透过网络参与敬拜和聆听信息。

这种方式确实在特殊时期为我们守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但若我们渐渐习惯并满足于线上,把它视为“常态”,甚至取代了实体,那么我们就会忽略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我们需要面对面的相交。

一、聚会的核心

聚会的这群人原文是Ekklesia,意为“被召出来的人群”。

这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场所,更是一个群体生活的概念。

换句话说,这群人不是“一个直播间”或是”一个会议室“,而是一群蒙召的人聚在一起敬拜、交通、彼此服事

来10:24-25 清楚提醒我们:

“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这里的“聚会”,不是一种虚拟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到一起”。

若只靠线上,我们就无法很好的做到“彼此相顾”和“彼此劝勉”的实际行动。

二、实体带来的独特祝福

1、真实的连结与扶持

在屏幕前,你很难感受到别人的陪伴。

但当你走进实体,弟兄姊妹的眼神和问候,都会成为具体的安慰与支持。

我们被造就是群体性的,独自一人很难长久坚固。

2、全人的敬拜

音乐敬拜不只是唱歌,而是身体、灵、魂的投入。

试想:在家看线上时,我们很容易走神,手机消息一响就分心;甚至有时候人虽然点开了视频,心却早已不在聚会里。

可当我们在实体中,听见大家一同歌唱、举手,那份同心的氛围,会激励我们更专注。

3、牧养的真实发生

属灵关怀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屏幕背后,许多软弱和挣扎是无法察觉的。

正如保罗在帖前2:8 所说:“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好消息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为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

牧养不是单向的“传输信息”,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交。

4、群体见证的力量

当我们选择走进实体当中,不只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一个公开的见证。

我们向家人、朋友,甚至这个世界宣告:我属于这个群体,我愿意和他们一同敬拜、追随真理。

线上常常让人以“隐私化”的方式参与,而实体提醒我们:这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生命。

三、线上的局限

1、容易滑入“观众心态”

线上像看一场节目:点开、收看、关掉。但崇拜不应该是看一场演出,而是要参与其中。

我们不只是观众,而是肢体。

2、容易让人松懈

在家线上,或许不用整理、不用出门,甚至可以边吃饭边唱诗。

久而久之,我们失去敬畏与认真。就像速溶咖啡虽方便,却远不如手冲咖啡那样香醇。

3、缺乏彼此服事的空间

林前12章提醒我们:我们是一个身体,每个肢体都要发挥功用。

而线上容易让人只是做一个“接受者”,却少了很多“彼此服事”的机会。

四、结语:回到群体,回到真实

线上在特殊环境下的确是一种便利,但它只是一个临时的补充,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

真正的生命成长,需要回到群体之中,透过面对面的相交、共同的敬拜和彼此的守望,来经历那位的真实。

亲爱的家人们,如果你已经习惯线上聚会,盼望你重新回到实体的当中。

或许你会发现,那里不仅有话语的供应,更有彼此的怀抱,有你属灵家庭的温暖。

当然也不免有人与人铁磨铁磨出刃的挑战,但那不就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愿我们都能记住:我们这群人不是一个会议号,而是一群真实的人,我们需要彼此同行的生活。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早,如果“血月”不再变白…

图片
文|翔巴德
今晚,全家人在一起回来的路上,看到天上又大又圆还有点微红的月亮,都纷纷拿出手机来拍照。

朋友们也都在刷屏:“今晚有血月!”

不知道今晚会有多少人不睡觉等着看月亮,我看到外滩许多人已经架起了“长枪大炮”等着拍“血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今晚为什么会有这一奇观。

我查了一下,就是当地球正好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月亮完全进入地球的影子时,就会出现这一奇观,这奇观也被称为月全食

这时,通常阳光穿过地球的大气层,蓝色的短波光被散射掉,留下红橙色的长波光,给月球披上一层暗红的色彩。

所以,我们看到的“红月亮”,其实是地球和宇宙间光影的游戏。

这是自然的、规律的、可预测的,通常每隔几年,我们都有机会见到。

/

但对于读过真理书的人来说,难免会将此和书里所说的“月亮变为血”联系在一起,那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两者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所知道,约珥、彼得,包括老约翰都提到了“血月”的画面。

但我更愿意相信,书上的“血月”应该不只是单纯的天文现象,而是一种末后特别发生的征兆:提醒人类有一天,世界会迎来审判与更新。

并且在书里,“血月”往往会伴随着地震、黑日、星辰坠落,应该是一个无法用常规自然规律解释的超自然异象。

它出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要:警醒、悔改、预备。

但月全食是一个常规的自然天文现象,科学是可以解释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当然,当我们抬头看见那轮暗红的月亮时,心中难免会涌起一种奇妙的共鸣。

提醒自己,我们时刻都要警醒、悔改、预备,这也是没错的。

/

若今晚,你也有机会抬头看看这轮红月,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我是否只是活在当下?还是也有在为永恒做预备?

夜空也许会一次次上演红月,但我们的生命不会无限次重来,是时候想想永恒的事了。

因为,如果明早起来,红月不再变白,日头不再变亮,那么即使看到再美的“环金穿月”,我们也高兴不起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梦到底从哪里来?可要小心哦!

图片
文|翔巴德

今天爸妈给我打了个电话,和我说他们昨晚做了奇怪的梦。我叫他们说来听听。

他们说,白天去了我舅外公家吃饭。舅外公炒了一碗肉,在吃之前舅外公要祭一下,然后被我爸妈拒绝了。

我妈说,如果祭的话,他们就不吃这个肉了。结果舅外公最后没有祭。

没想到,他们晚上就都做了梦。

我爸梦到刚去世的奶奶来找他要肉吃,我妈也梦到了一块肉。

听到这里,你是否会感到一阵后背发凉呢?

我听完就开玩笑说:“那恶者到嘴边的肉被你们吃了,所以在梦里来欺骗你们。”

其实,梦境有时真的会成为一种搅扰。

有时候是荒诞无比的场景,也许是似曾相识的画面,有时让人心里发暖,有时却惊醒在半夜。

那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梦境一直是我们人类最神秘的体验之一。

真理书上也经常提到梦,现代科学也在不断研究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梦这个话题吧。

一、真理书上的梦境

在书上的记载里,梦常常出现。如果仔细梳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启示性的梦

有些梦带来方向、提醒或安慰,让人心中更清晰。比如古时有人因梦得到保护或指引。

这样的梦往往符合真理,并且伴随平安。

2、人思虑的梦

书上说:“事务多,就令人作梦。”很多时候,梦只是白天所见所想的延伸,是大脑对经历与情绪的一种重组。

它真实,但并不一定承载着特殊意义。

3、虚妄或搅扰的梦

也有一些梦带来恐惧、控告,甚至让人陷入迷惑。书里警告过我们有“假梦”和“虚梦”,它们或许是内心的虚妄,也可能成为某种试探。

二、脑科学里的梦境

我查了一下关于现代神经科学给出的解释,也同样有意思,说梦境主要发生在 快速眼动期(REM睡眠),此时大脑非常活跃。

1、信息整合

白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会被大脑“清理和分类”。零碎的片段被重新组合,就变成了梦。

2、潜意识的显现

梦境往往与潜意识有关。被压抑的情绪、未表达的担忧和欲望,会在梦中以奇特的方式呈现。

3、外部刺激的干扰

睡眠中,大脑仍能感知环境与身体状态。例如房间里的声音、身体的不适,都会被编织进梦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梦看似毫无逻辑,其实是大脑夜间的“整理工作”。

三、如何分辨梦境

当我们遇到某个特别的梦时,如何判断它是否值得我们留意和寻求呢?

这里有三个小原则:

1、是否符合真理

—— 梦境不会引导人远离正道。

2、是否带来平安

—— 有价值的梦,常常让人心里更清晰,而不是更混乱。

3、是否有印证

—— 如果是重要的提醒,往往会在生活中得到其他的呼应。

/

前段时间,家人去医院探访一个病危的女孩,她奶奶是一位已经去世的姐妹。

可是这位女孩心里比较硬,就是不愿意相信。

和她家人聊起来才知道,因为他们家人常常做梦,梦到去世的奶奶在那边过得很不好,很落魄的样子。

家人们只能跟她反复解释,要懂得分辨,因为那恶者也常常假扮光明的使者。

但很遗憾,她们被这梦迷惑了。

这种梦就是虚妄的梦,里面有来自那恶者的搅扰和试探。因为恶者白天都在搅扰试探,夜间牠也不会消停。

所以,要小心哦!

我们不必过度迷信梦,也不该忽视梦。

最重要的,是带着分辨的心去生活,查验那位纯全、善良、可喜悦的旨意。

因为,真正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从来不是靠梦境,而是我们清醒时所选择的道路,以及我们和那位引导者真实可靠关系。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图片

“好难过,我被拒绝了!”

图片
文|翔巴德

有个姐妹和弟兄表白被拒绝了。

你有被拒绝过吗?被拒绝的感觉怎么样?

过去,我对“拒绝”这两个字极度敏感,当自己被拒绝的时候,往往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学会了一个功课——拒绝,并不等于否定你。

有些拒绝只是告诉你:那扇门不是为你开的,那条路不该你走。

回头看,那些当年让我心碎的拒绝,其实成了我生命的转折点。

考学失败,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但这也让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乐队,大学毕业后就创业,一直走在追梦的路上。

在感情里,经历的拒绝和背叛,让我后来有机会遇到真正对的人。

所以,拒绝有时候不是打击,而是一种保护。它逼你绕开错误的舞台,推动你走向真正属于你的位置。

/

很多有价值的人,常常被拒绝。

艺术家梵高生前卖不出几幅画,却在死后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马丁·路德·金被世界误解、威胁,却为一代人点燃了希望的火焰;

甚至爱我们的人子,也曾被世界拒绝,但正因为这样,祂的光显得更加无法遮掩。

所以,被拒绝并不一定是在证明你不行,也许是这个世界“不配”承载你的价值。

如果你因为坚持真理而被世界拒绝,那么那一刻,正好说明你比世界更宝贵。

所以,不要急着否定自己。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配,而是他们不配,并不是你太差,而是你太贵重。

当世界拒绝你,也许是在证明:你本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

祝福你!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