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

图片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婚姻中凭什么不能求改变对方?

从2009年结婚开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学过许多婚姻关系的课程,也读了不少书。

这些课程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先要改变自己。”

说实话,这句话我一开始真的听不进去。我心想:凭什么?

尤其是结婚第一年,吵架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每次吵完,我内心最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

“父啊,求你亲自去责备她!”

我那时候最真诚的渴望就是:“求你改变她。”

听起来很不“成熟”,对吧?但那真的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确实一点都不属灵。

/

这些年走下来,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

人是很难靠人来改变的,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

你说理,她比你更有理;你用力,她反而更防备,你越想掌控,越是两败俱伤。于是,许多课程就会告诉你:“放下控制,放弃改变。”

但我慢慢发现,这句话只是说了一半而已。

因为你会发现:

不是不能求改变对方,而是不能靠你去改变。

人心的改变,不能靠争辩、说教、情绪勒索,而是要靠鉴察人心的那位。

王的心在他的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 惟有他衡量人心。

/

那是一种你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之后,才能学会的交托。

但恰恰就是在我们学会交托的时候,对方就改变了。

有一天,我和她大吵了一架,但这次和以往好像有点不一样。

以往她会和我一样用同样的音量高声的“交流”,但这次我发现她竟然没有回击我,而是一个人安静的进了厕所。

我突然意识到她好像改变了,她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让我看到了温柔的力量,而我,还被情绪掌控着。

我后来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也需要调整,是不是我比她问题还多?

/

确实,人最盲目的,就是看不到自己哪里错了;而我们枕边那个人,恰好比我们更清楚。

所以我换了一个心态:

“我改变不了她,但我可以把她交托在那双大能的手中;
就像我也希望自己被那双手带着前行。”

盼望在亲密关系中的我们,不要再勉强自己装懂、也不再逼迫对方改变。

有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无法掌控和改变对方,但依然愿意相信改变会来,只是——不是靠我,而是靠设立婚姻的那位。

而且不仅对方会经历改变,我们自己也会经历改变。

祝福你!

世人都在教你成功,但没人告诉你“成功”到底是什么?

图片

图片

今天刚看了一下,距离今年的高考还有15天。

记得2000年我高考的时候,学校都喜欢张贴这两句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仿佛是在告诉你,只要一举成名,你就成功了。

当我大学毕业那年,身边个个都在听陈安之的演讲,我听了听,原来他是在教人如何成功,后来这被称为“成功学”。

2006年,我蒙恩了以后,然后经常听人说: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带来财富、健康和世上的成就,因为我们要“作首不作尾,居上不居下”,后来才知道,这叫“成功S学”。

这个世界有太多声音在教我们如何“成功”,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成功”到底是什么。

/

有人说“成功”就是赚很多钱,有人说“成功”就是站上高位,有人说“成功”就是成为人群的焦点,也有人说“成功”就是掌控资源与话语权。

打开社交平台、走进任何一个自我成长的讲座,几乎都在传递类似的观念:如何更快爬到“更高”的位置。

但,如果这些就叫“成功”,那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失败者”。

那么,什么才是成功?

/

有人去查百科,说:“成功是达到预期目标,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状态。”听起来还算合理——但问题来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是谁定的?我们衡量的‘价值尺度’,来自哪里?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多赚才是有用”,那么他眼中的成功,就是年入百万;如果一个人以“出名”为人生的终点站,那么无论代价是什么,他都得成为被万人看见的那一个。

但——这就是真正有价值的成功吗?

我很想说:未必。

/

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就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印记。

这种印记里,写着一套超越金钱、名声、权势的价值观。它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达成自己的计划,更是为了回应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召唤。

蒙恩以后,很多人会说:我们活着是为了“敬拜”,但“敬拜”这个词,有时候听起来太抽象。

其实,英文里这个词是 worship,它来自一个更原始的词根——worth,也就是“价值”。

换句话说,敬拜,不只是唱歌,也不只是某种仪式,而是我们究竟认为什么才是最值得去追求、去相信、去活出来的

你认为什么最有价值,就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你的Worship,你的敬拜。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为金钱而活的人会被称作拜金者。

/

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活着是为了回应内心深处那个呼唤,哪怕他做的事情不被看见、赚不了大钱,甚至要走上一条辛苦、孤单甚至被误解的路,他依然是“成功”的——因为他活在那套真正有价值的体系里。

我常常想起一幕画面:人子被钉在木头上的时候,他明明可以选择保全自己,却甘愿承担所有人的污秽与不义。就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他说了一句话:“成了。”

不是“我发了”,不是“我赢了”,不是“我出名了”,而是:“成了”——我来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这句话一直提醒我,成功不是得到你想要的,而是完成你该完成的。如果一定要给“成功”一个定义的话,我想说:“成功”,就是做TA的工。

你知道你此生最该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吗?

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那就去找。也许它不大,也许不华丽,但它值得你用一生去回应。

愿你找得到,也愿你有勇气走进去,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愿你,不被定义,不随波逐流,只做一个,活出使命活出价值的人。

祝福你!

请不要再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图片

还记得5年前的那个夏天,有机会跟两批不同的00后少年一起共渡了特别的营会时光。

现在其中好几位都已经工作了,最小的今年也都大学毕业了。

我想,许多作父母的也许会有同感,就是还没来得及好好陪伴孩子,他们就已经快长大成人了,此时想要拼命追赶,可孩子早已经被这个世界抓得紧紧的。

我们一直以来喜欢让孩子们活在我们的期待里,为他们设计好了一切,关于学习、生活,甚至连内在的信仰路径也规划好了。

但许多孩子一上大学、离开了父母,就像脱缰的野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释放。

/

还记得有一天,一个Youth Group的孩子,去漂亮国上大学一年后回来遇到我,我问起他的成长和生活,他很客气地回答我:“老师,我现在还会读真理书,但……我已经不相信了。”

我震惊了。

我回想起曾经带着他们几个大帅哥组乐队一起赞美的美好时光,这让我的心一下跌到谷底。

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少年人正被世界的浪潮卷走。

所以这些年,我耳边常有人会说:哎,一代不如一代了!

/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过往我们能适应的传统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一代的状态了。

当他们不能适应时,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不如我们了。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

也许不是他们叛逆,而是他们成长的速度远超我们想象;

也许不是他们冷淡,而是他们不再轻易接受没有共鸣的说教;

也许他们只是渴望真实,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走近,而不是只站在讲台上说教。

可是我们这些本应守望他们的人,有时候还停留在“让他们听话”的逻辑里,却忘了陪他们思考、一起怀疑、一起找答案

/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从我们身边悄悄离开的少年人,是不是也曾在某个夜晚,偷偷打开过熟悉的诗歌,是不是也在心底里,留着一段感动的回忆?

他们也许没有真的“失去信心”,只是暂时把它放进了抽屉,等哪一天,他们准备好了又会再重新拿起来。

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你所栽种的,不会白费。

哪怕他们现在看起来远了,冷了,变了,但当他们曾经经历过真实的爱、真实的同行、真实的敬拜,这些东西,就已经刻进了他们的记忆里。

他们或许绕远路,但种子在土里,从没死去。

我们这一代人,要学会放手,也要学会相信。

相信那颗曾被点燃的心,哪怕现在看起来微弱,终有一天,会再一次燃起来,照亮别人的路。

/

请不要再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你若愿意走近他们,就会发现:这一代的少年人,比我们想象中更敏锐、更真实、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他们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渴望被陪伴;他们不轻易相信,但一旦认定,就真诚到底。

他们不愿重复旧路,而是愿意探索新的方向。

他们所缺的,从来不是热情,而是一个能够容纳他们节奏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他们不会在第一句就被否定,不会把“信”当成标准答案,而是当成可以一起经历的旅程。

我越来越相信,如果我们愿意低下身子,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学习表达,就一定能重新找回那条连接彼此心灵的桥。

/

也许我们是时候该承认,我们旧的系统确实需要更新了。

不是因为它不曾美好,而是因为它旧了,以至于当新一代想要靠近时,只能被边缘化。

新酒应该装进新皮袋了。

/

但我们不要轻易失望,也不要急着下判断。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方向是向着光的,他们迟早会走出来。

这不是哪一代更强的问题,这是我们能否一起把生命传承下去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相信:曾经的大帅哥,一定还会回来,和我们一起唱起那首歌,弹起那把琴。

因为无论他们走多远,都知道有人还在原地,为他们留着位置。

并且在后的,还要在前!

公众号还要继续写吗?

图片
最近因为每天都会有将近10篇文章被删,所以打算把所有的文章做一下备份。
在备份的时候才发现,我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已经发表过了1686篇文章,在爱崇公众号发表过2149篇,在迦南琴行的公众号发表过2101篇。
突然间有点佩服我自己,没想到这些年竟然码过这么多文字。
回看过去的很多文字,依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因为它们都是从那颗火热的心里发出的。
图片
2013年6月10日,我发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只有这四个字。
那时很多文字都可以发,那个名字不需要用拼音,也不需要打马赛克,但今天已经很难发出来了。
常常一篇900字的文章要改到深夜,因为反复发反复删,很多时候甚至至始至终都不知道哪个字违规。
如果你感觉后来的文章,肉少了汤多了,常常都是因为不得不要把肉拿掉了。
常常忍不住问自己:这公众号还要继续写吗?
/
每次停更的时候,或者有点不想继续的时候,后台总会跳出一些这样的留言:你这段话好像是在说给我听;你这篇文章深深安慰了我;跟着你的分享我学会了很多…
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时,我又会鼓起勇气开始继续写。
这些留言仿佛在告诉我:文章虽然被删了,但是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因为有许多人阅读了。
值得感恩的是,在能写那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写了很多,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那个名字。
值得庆幸的是,在趁着很多内容还能发的时候我发了这些内容,想想如果现在在发,根本就发不上去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趁着白日当做工,因为黑夜到的时候,就没人能做工了。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要把握时机,因为很多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
当然,如果我们实在错过了一些机会,我们也要相信,后面还会有新的机会,我们要留意,要懂得抓住给我们的每一个机会。
例如短视频就是后来全新的一个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外人交往。
会不会被删?会不会限流?会不会封号?
当然会,这都是家常便饭。
但当我们挖井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非利士人来填我们的井就不继续挖了,我们还会继续挖。
我们要相信,我们总会挖到那口利河伯的井,我们必会去到宽阔之地,也必在那里昌盛。
不知道公众号还能写几年,但是只要有人能看得到,我想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的。

不要成为星期天的利未人!

图片
这是我那台即将报废的GL8,10年如一日的,每个星期天都会满载而出,也会满载而归。
我非常羡慕有固定场地的家人们,但我也以我们能有中国移动式会幕而感恩,因为这样的日子很珍贵。
弟兄姐妹们总会来得早早的,装完车会顺路在边上的包子铺买上早餐,在车上啃完包子,然后抵达后卸车、安装搭建、试音彩排。
 
高强度的两小时,甘心乐意没有怨言,人少的时候常常还要身兼数职。
这些其实就是过去利未人的日常,例如照看会幕,搬运圣物、搭建拆卸帐幕、管理圣所,同时还要宰杀牛羊等。
大卫时期还有“歌唱的利未人”,如亚萨、希幔、耶杜顿,他们在会幕里昼夜歌唱、弹琴赞美。
当然,其实利未人的工作还远远不止这些。
/

但是,利未人不是临时工。

古时的利未人,不拥有土地,不从事世上的工作。他们被单独拣选出来,专门从事会幕工作。

他们的服事,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段,也不限于某项技能,而是整个人生都要“被分别为圣”,并成为天人之间的管道。

我想说,如果敬拜团好比是会众当中的利未人,那么全体的会众就好比世人当中的利未人。

我们不能只是一周一天的分别为圣,而是每天都要分别为圣。。

真正的敬拜,不只是上台唱几首歌,不只是做完一次服事流程,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

所以,不要成为“星期天的利未人”。

不要只是周日热情高涨、灵里火热,平日却随波逐流、懒散疲惫。不要把服事当成仪式,而是当成每日生活的核心。

不要只为一个时间点分别自己,而要为整个生命定下方向。


每一天,都可以是分别为圣的一天。

分别为圣,不是行为规范,而是生命的归属,是每一天醒来时的选择:我愿意为了更高的呼召而活。

不只在敬拜中唱“我愿意”,而是在生活中不断活出“我愿意”。

让我们每天都选择分别为圣,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忠心地活出敬拜的生活吧。

成长,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但你不是孤单的!

图片
 

我是一个有时候看起来很冷血的人,常常没心没肺的逼人成长。

因为我在逼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我并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们的情绪和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一场向上的旅程,如同一棵春笋顶开大石破土而出。只有当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成长,更像一场静悄悄的脱胎换骨。

这个过程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甚至连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察觉不到,是一种没人看见的痛。

/

也许某一天我们忽然发现——

我已经很久没有向谁诉过苦,很久没有放肆地哭过,很久没有问过“为什么”。

我已经开始学会接受人和生活的不完美,也开始不再执着于所有的解释,也不再试图证明什么。

我慢慢明白,有些问题好像是无解的,有些伤口只能自己照顾,有些失去不会再回来。

所以我和自己说:让我在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崩溃,一边自我修复吧。

这时,世人会认为我成长了,但其实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坚硬了而已,因为我害怕受到伤害。/

难道我们的痛苦没人能懂吗?

不是!

“父亲怎样怜恤儿女, TA也怎样怜恤敬畏TA的人! 因为TA知道我们的本体, 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

这一句话,让我常常在最软弱的时候,愿意再靠近TA一点。

TA没有责备我不够坚强,而是体恤我内心的挣扎;TA没有催促我快点振作,而是温柔地等我走出风暴。

TA看到我硬撑着笑脸,TA其实很想哭;TA也知道我在人前刚强,背后却已千疮百孔。

/

成长这件事,没有人能替我们省略痛苦的过程,TA也不会。

若不压橄榄成渣,就不能成油,若不投葡萄入榨,就不能成酒。

但我想告诉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一双一直没有离开的手,正在悄悄托住你、扶着你、保护你。

你以为是你自己熬过了,其实是TA替你背负了你扛不动的那一部分,但是你扛得动的部分,TA不会为你省略。

“TA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TA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原来,成长不是靠我们自己扛过去的,而是靠TA的同在和引导。

/

所以,如果你最近也在经历一些没人看见的痛——别急着逃避,也别太快的责怪自己。

恰恰就是这些难熬的时光,会让我们的信心更坚固、心更柔软、生命更有能力。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些眼泪、这些伤、这些不被理解的坚持,都没有白费。它们会成为我们以后鼓励别人的力量,也会成为TA恩典的痕迹。

/

成长确实是痛的,但你不是孤单的。

愿你走过风雨,依然相信彩虹;愿你即使受伤,仍能保持善良;愿你在每一个不被人看见的夜晚,依然被TA看顾、被TA深爱。

让我们的生命如同这春笋,信心如笋壳般坚固,内心如笋肉般柔软,倒空自己,好让TA更多的充满我们。

祝福你!

一只手提箱,和它的主人

图片

文|翔巴德

这不是一件艺术品,

但比艺术品更珍贵;

这也不是一件古董,

但比古董更值得珍藏。

它沉默了一整个世纪,

在云南的风中雨中,

守着一段被岁月封存的记忆。

今天,它第一次来到了上海——

百年前它主人带着它踏上中国的第一站,

谁曾想它会再次回到这出发的地方。

/

主人不是探险家,

但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绝不是一个探险家所能想象到的。

它随着主人,

走过了怒江大峡谷,

走进傈僳人心中最深的孤岛;

曾穿越滇西群山,

踏过泥泞、渡过江河,

载着一个23岁年轻人的信念。

主人曾提着它,

走村串寨,翻山越岭,

只为在人心里种下爱的种子。

主人不是来征服,

也不是来抢夺,

而带着一箱天上的家书,

来找寻一个个失丧的孩子。

/

当年它里面一定装着那本经,

也一定装着那些歌谱,

还有远方家人对这位主人的祝福。

在那个没有电没有车的年代,

它见证了主人如何靠双脚

走完那一条又一条的山路。

它里面还常常装着翻译稿,

因为主人发明了傈僳文拼音,

架起了一座心灵回归的桥梁,

让从未识字的山民

第一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Ye-Su”。

/

它看见主人在油灯下翻译真理,

在炕上教人识字,

在溪边为人施礼,

在夜半的山林里为人哭泣。

主人说:

穩固根基是在膝上建立的。

也许只有这只提箱知道,

这位主人未曾说出口的孤独,

以及一次次在山雨中低声的呼求。

那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都尊称他“三哥”,

但是都因他知道了Ye-Su的名字。

/

自幼学习音乐的他,

把天赋埋进了山林里,

用音乐唤醒一座村庄的清晨,

也唤醒了孩子们的心灵。

从那以后,

那峡谷中不再只有风雨声和牛铃声,

还有四声部的赞美声。

孩童们清澈的童声,

青年们坚定响亮的和音,

还有老者低沉粗哑的吟唱,

让整个山谷都学会了Amen。

这不是西方的音乐,

而是人类的赞美和敬拜,

是一粒麦子死后长出的子粒,

是一个生命献上后结出的果实。

/

今天,

这只箱子静静地躺在展厅中央,

仿佛在跟我们说:

“我的主人已经跑完他当跑的路,

打完他美好的仗,

你呢?你在路上了吗?

你的行囊里又装着什么呢?”

Sean

《素歌》,从一只箱子开始

谁才是你的同路人?

图片

#1 同路人一直在关注你

关注你的不一定都是你的同路人,但是同路人一定会关注你。

他们不只是关注你的朋友圈,他们还会关心你的方方面面。

#2 同路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因为他们一直在关注你,所以他们看得懂你在做的事情。

很多人即使你解释很多遍,他们仍然不能明白你在做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是同路人。

#3 同路人想跟你做同样的事

想跟你做同样事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同路人,也可能是嫉妒你的人,模仿你的人,或是想与你竞争的人,但同路人一定想跟你做同样的事。

因为你们一定有同样的使命和异象。

#4 同路人会对你心存忍耐

他们认识你的缺点,但不会嫌弃你,他们知道你的软弱,但不会抛弃你。

他们也许常常跟你吵架,但是他们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这就是忍耐。

#5 同路人会成全你

当你好的时候,同路人会为你高兴,当你不好的时候,他们会来帮助你。

因为他们希望你好,希望你活在命定里。

#6 同路人是父放到你身边的人

我们自己找来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同路人,那些自己找上门来的也不一定能成为同路人,同路人一定是父差来放到你身边的人。

他们并不是因为你而跟你同行,而是因为差他们的那位。

#7 同路人是一种生命的关系

同路人不一定能和你同行一辈子,但关系却是一辈子。

真正的同路人,即使人不在一起,心还会在一起,关系还会在一起。

#8 珍惜你的同路人

珍惜你身边的同路人,因为这样的人并不多。

好好珍惜你们一起同行的日子,因为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总要趁着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多打几场美好的仗。

感恩我身边每一位同路人,谢谢你们和我一起同行。

疾病,是因为犯罪吗?

疾病,是因为犯罪吗?

最近有弟兄姊妹的亲人生病住院了,医生说的情况并不乐观,我有被问到:疾病,是因为犯罪了吗?

 

有时候,一场疾病来得毫无预兆。身体的痛苦、生活的崩塌、内心的恐惧,一齐袭来,让人忍不住问一句:“他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人本能的反应。我们想知道痛苦从哪来,我们想找一个解释,一个原因。

但你知道吗?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因为你犯罪了。

/

1. 疾病的存在的确源于罪

起初,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眼泪、没有死亡、没有病痛。

可惜,当人类选择犯罪偏行己路的时候,不只是生命出了问题,整个世界也随之崩塌。

从那一刻开始,痛苦、混乱、疾病,像洪水一般漫上来。

所以可以说:疾病的存在,确实是因为罪进入了世界的后果。

但这并不代表,你此刻的病,是因为你犯了罪。

/

2. 不是每一个病人都犯了罪

 

有一个人,生来眼睛就看不见,旁人指着他说:“这是不是他犯罪了?或者是他爸妈犯罪了?”

可夫子说:“都不是。这是要让人从他身上看到父的荣耀。”

你看,苦难不总是“谁的错”。

有时,它只是这个破碎世界的一部分,有时,它背后还有更美的旨意。

疾病就如同风暴一样,我们无法控制风暴何时来临,但我们可以决定将生命的根扎在磐石上。

以至于即使在风暴中,也可以靠近那份不被震动的平安。这远比身体的健康宝贵得多。

/

3. 疾病不是标签,而是邀请

病痛会无情的夺走很多东西——健康、自由、计划、笑容……

但它也可能是邀请我们去经历一些以前忽略的东西——休息、陪伴、安宁、永恒…

有时候,最深的恢复,不只在身体,更是在内心。

因为在这世上,真正的盼望,从来都不是“我再也不会生病”,而是“无论健康或疾病,我都已经得着永恒的盼望”。

这地上寄居的日子和我们永恒的生命相比,就像是昙花一现。

/

4. 永远不要怀疑,你是被爱的

你可以觉得你是悲哀的,也可以相信你是被爱的,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带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乐章。

觉得自己悲哀的人,是不相信父的良善。他们可能相信父,但是他们不相信父是会赏赐寻求的人。

相信自己被爱的人是幸福的,是喜乐的,是充满盼望和平安的。

两种相信,两种人生。

你是被爱的,不是因为你好才被爱,而是因为你生来尊贵,也被父珍贵。

/

我们永远要相信:

即使这个世界充满病痛,也有一种爱,从未离开我们。

即使身体一时软弱,我们的生命,依然有光明,有力量,有未来。

正在病痛中的家人如果愿意,可以这样和父说:

“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但我愿意相信你是良善的,你是爱我的。”

“愿我的痛苦不白受,愿我在风暴中仍能扎根在磐石上。”

“我虽然软弱,但我仍仰望那位能安慰我的力量。”

“愿你的大能临到我”。

 

那日子已经近了!

图片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代,

但要相信,那位仍然掌权。

他是阿拉法,是俄梅嘎,

是起初,也是末后。

他要赐我们清醒的眼睛,

让我们不被世界迷惑,

不因世俗的声音而惊慌,

让我能分辨真假,看穿谎言。

愿他加添你我灵的敏锐,

知道他的时间已经近了,

不再懒惰、不再沉睡,

不再将宝贵的日子虚度。

愿他使你我心火不熄,

殷勤祈求、热切等候,

在黑夜中点灯,在风暴中站立。

用爱心服事,用真理说话,

成为他荣耀的见证。

愿你我成为那聪明的童女,

常常预备油,不让灯熄灭,

当他来临的时候,欢喜迎接。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