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一种长期主义!

图片
文|翔巴德

虽然平时我不怎么在朋友圈点赞评论,但每天都还是会翻阅一下朋友圈,好看看弟兄姊妹和好友们的近况。

上次,一位弟兄发朋友圈免费赠送所有信仰书籍,并宣布从此退圈,让我难过了好一阵子。

虽然他已经不在我们中间很久了,但我很爱这位弟兄,也常常牵挂他。

尽管他时不时还会在朋友圈和我辩论一番,但我始终相信,爱他爱到为他死的那位永远都不会放弃他。

今天早上,我又刷到一位姐妹的朋友圈,文字里出现了别神的名字,我察觉到她的信出了问题。

她曾经在我们中间有一段时间,几年前离开了后也就很少联系了。

看到信息后,我给她发了一条信息:我看你朋友圈刚发的,你信心还好吗?

果然回过来的信息是:我不信了。

我呆坐在那里很长时间,内心有点忧伤。

我问她:是经历了什么吗?

她和我说,从她这些年的经历来看,很多都不是她想要的,她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所以她决定选择其他的。

我有太多话想和她说,想一想,也许和她境况类似的家人还有很多,所以决定在这里也有一点点分享,希望能给这些家人们带去一点点光照。

/

今天是一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

人们喜欢用2倍速播放60秒短视频,不愿意花5分钟看一篇文章,喜欢花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解说短视频,不愿意花2小时看整部影片。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快速的切换着所谓的赛道,越来越少有人愿意10年专注在同一件事情上了。

今年这个赛道没有赚到钱,明年换另一个赛道,如果又没赚到钱就再换一个。

在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少人还愿意用长期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至于许多人在信仰上也迷失了方向。

今天我想说的是,信,是一种长期主义。

/

“长期主义”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或商业领域的词,强调看重长远价值、长期投入、延迟满足,不以短期回报为目标。

而信又何尝不是长期主义呢?

信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信不能只有激情,还要有忠心;信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一生的道路。

这次回老家,看到家门口的杨梅树已经快两层楼高了,每年结出的杨梅根本吃不完,如果冻到冰箱里还能吃上一整年。

而你们不知道的是,这棵杨梅树种下至少已经超过10年了。

10年前它还是一棵又矮又小的嫩苗,倘若我们在种下后的两年三年就想要吃到果子,那我们未免太心急了。

如果我们因为前几年结的果子少而拔掉或者移到别处,那我们今天也照样吃不到这么多的果子。

我们的属灵生命也一样,成长需要时间。

树根扎得深,才能抵挡风雨。

生命也不是一夜之间变得成熟,而是日复一日的操练、摔倒与再站起来。

/

父的计划常常不是立刻成就的。

我们看到亚伯拉罕75岁离开本地本族,得到后裔的应许,但他等了25年才看到应许之子以撒。

约瑟的梦经历13年才逐步应验,摩西花了40年在旷野预备…

人的计划尚且都有周期,何况是父的计划呢?

其次,当面对试炼与沉寂的时刻时,若没有“长期主义”的信心态度,很容易在没有感觉时就放弃。

很多时候信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凡日子的坚定选择。

/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活出长期主义的信呢?

首先,我们需要定睛在永恒,不能被短期得失左右。

不要以人气和点赞率来评估价值,不要靠情绪来维持热情,而是要靠信实、盼望和爱心。

我通过公众号写作已经10多年了,阅读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文章说删就删,账号说封就封,为什么我还能坚持到今天呢?

有这个时间去做点可以变现的事情,换个赚钱的赛道不好吗?

那是因为我定睛在永恒里,相信每一个阅读都有价值,也相信这件事是父呼召我去做的。

/

同时,我们要建立信仰的节奏,而不是跟随着感觉走。

每天的信仰生活,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而是为了在不确定中持续对齐方向。

我每年回家看到家门口那棵杨梅树时,并没有感觉它有长高,但10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长了那么高。

我们每天看自己的生命也一样,可能并没有觉得自己有成长,但是很多成长并不是肉眼能看见的,只要我们按时在浇灌,我们就会有成长。

/

同时,我们也要能接受信仰中的沉默期。

有时候,看不到“果子”,也感受不到回应,但仍然要选择相信——这才是“长期主义”的精髓。

我知道这很难,也许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沉默期放弃了他们的信。

他们怀疑那棵种下的种子是不是死了,他们甚至在想,是不是当初就不该种。

其实不是种子没有反应,而是收获的季节还没到,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去浇灌和培育它。

我们需要学习不急着收割每一次付出,学着在沉默中继续等候。

因为信不是一时热情,而是日复一日坚定持守的选择。

真正的信,是在没看见时仍然相信,在没得到时仍然等候。

因为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长期主义的信,不图一时掌声,只求一生忠心。

最后,盼望迷途的羔羊可以快快回到牧人的怀抱。

图片

图片

我经历的一次近在咫尺的女色试探

图片
文|翔巴德

那是2007年,我初信的第二年。

那时候我们四个弟兄刚在上海创业,三人还单着,办公室更像是社会版的“男生宿舍”:热血、混乱、充满理想,也藏着青春躁动的小心思。

虽然大家都不是“初开情窦”的年纪,但凡有女生来访——尤其是长得不错的那种,空气总会微妙地发生变化,目光也会不自觉地飘过去。

说白了,在那样的环境里,属灵再“刚强”的弟兄,也免不了在心里泛起几朵涟漪。

有一次,一个和我们渐渐熟络起来的弟兄说,他想带他妹妹来我们这儿认识认识。单身男女、弟兄姊妹,听起来也没什么不妥。

后来那天,他真的把“妹妹”带来了。

她穿着一条长裙,眉清目秀,气质文静,看上去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她羞答答地坐在我旁边,指着我电脑屏幕问:“你在做什么呀?这个看起来好难哦。”

那一刻,我心跳得飞快。

大概是因为太久没在办公室见过女孩子,也可能是她天真无邪的模样让人放下了戒心。

很快,我们就邀请她参加小组聚会。

相处几次后,我发现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就没有怎么私下联络。

没想到,真正的“剧情”,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

后来,她主动约了我们小组的一位弟兄去她家过夜,还说要介绍她“很有钱的父亲”帮他投资事业。

弟兄动心了,就去了——而他们也开始交往了。

直到有一天半夜,弟兄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有急事。

我们在小区里碰面时,他神情慌张地说:“我去她家过夜才发现,她是东方*电的,他们一伙把我控制住了,我现在已经被拉进去了。”

那一晚他彻夜未眠,满脸写着惧怕。

我们立刻联系了带领人,一起处理了这件事,也把她赶出了我们的小组。

回想起来,我不寒而栗。

如果她正好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应邀赴约”的是我,今天落在试探里的,或许就是我。

/

原来,试探并不是从远方来的,可能就坐在你身边。

试探不会穿着黑色的披风闯进你的生活,它更常披着“纯正”、“可爱”、“动人”的外衣,坐在你身边,温柔地问你一句:“你在做什么呀?”

你甚至不会察觉,它已经悄悄找到了你心里最容易软下来的地方。

它用的不是刀,是引诱,是“关系”。

它不是一开始就逼你犯罪,而是一步步引你入套,让你不得不犯罪。

就像一杯加了甜味剂的毒药,喝下去那一刻甚至是让人舒服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

/

有人说:“我能分辨。”

但诚实说,我们若只是靠自己,其实很难分辨。

若不是当时我没有动心,若不是那晚弟兄鼓起勇气打了电话,故事会完全不同。

面对试探,我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自认为“坚强”,而是清醒与逃离的智慧。

书上说:“你们要逃避淫行”(林前6:18),

不是战斗,而是逃跑,因为试探不是拿来征服的,而是需要避开的。

正如约瑟在波提乏家中,面对女主人每日的试探,他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转身就跑。

我们也许无法阻止试探靠近,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把它请进屋里,或跟它而去。

我们也许无法控制心动的感觉,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行动。

/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站立得稳,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靠近深渊。

愿我们常常警醒,不要掉以轻心,而忘了内心仍旧有空隙。

愿我们学会,在试探临近时,不要问:“我扛得住吗?”,而是赶紧逃跑!

毕竟,有些错误,是一次就够致命的。

图片

图片

愿我们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奔跑前面的路程!

图片

愿我们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奔跑前面的路程!

文|翔巴德

15号我回了老家,陪完了奶奶95岁人生的最后一程。

过年时奶奶还能和我一起唱歌,最后这几天就只能听我唱歌了,气息时而微弱时而急促,不能言语,也不能进食。

在那几天里,我们儿孙们轮流24小时陪护在她身边,看她身体难受的时候,我多次求父平平安安的接她去天家,当然是照着父的意思,而不是我的意思。

最终父还是给了她4天的时间,我想这也许是留给我们这些亏欠她的儿女子孙最后一点尽孝的机会。 

并且在这几天里,她也陆续见到了她很想见的人,和他们说了末了的话,留下了许多的祝福。

/

7月19日早上,两个儿子扶她坐在椅子上,一左一右的陪伴着她。

我在边上给她唱诗歌读诗篇,这几天只要唱诗歌给她听,她就平静安稳很多。

我不记得给她唱了多少遍《诗篇二十三篇》,因为给她一边唱一边读,她看上去就会很满足。

早上唱着唱着,我看到她眼角静静的流出了两行眼泪,不像是难过悲伤的眼泪,更像是感恩的泪水。

她眼幕低垂,就这样静静的听着诗歌。

我一边用纸巾帮她轻轻擦着眼泪,一边握着她瘦弱的手臂,感受着她微弱的脉搏和微热的体温。

接着,我换到《你是大洪水中的方舟》这首歌:

你是大洪水中的方舟,你是大黑暗中的灯塔,你是大灾难中的逃城,你是浪子和孤儿的家。你从粪堆中把我救拔,我的丑恶你完全接纳,你的大爱让我惊讶,脸上常挂着感恩的泪花…

一旁的大伯看她头偏在一边,想帮她扶正,这时我们发现,喊她已经没有了回应。

我们赶紧把她抱到床上,但无论如何喊她,她都没有再点头或摇手,只留下了眼角最后一滴感恩的泪花。

奶奶就这样安详的睡去了,永远安息在了这个美好的安息的早晨。

/

劳苦愁烦

摩西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奶奶是强壮的,她到了95岁.

但摩西又说了:一生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劳苦”指生活的辛劳、工作的压力、肉体的疲惫。“愁烦”则是心灵的忧虑、内心的挣扎和各样的难处。

这两者结合,描绘出人的一生所经历的重负——无论外在或内心,生命常常处在一种挣扎中。

当父亲在追思晚会上回顾奶奶的一生时,何尝不是如此。

在奶奶30岁那年,务农的爷爷因病去世,留下二儿二女,我父亲当年4岁,我姑姑还抱在怀里。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呢,奶奶没有改嫁,也没有抛弃她的孩子,而是靠她的勤劳和坚忍撑起了这个家。

有一年奶奶离家出去了几天,大伯以为妈妈不要他们了,哭着四处找寻妈妈的下落,后来找到才知道,她是去亲戚家借钱,因为没钱过年了。

奶奶的一生,劳苦愁烦,如今转眼成空,她也如飞而去了。

/

敬畏的心

即使如此,又有多少人晓得至高者怒气的权势呢?又有多少人按着TA当受的敬畏来敬畏TA呢?

劳苦愁烦本是在提醒我们,应该远离罪恶和对世上的贪婪,转而追求永恒和更崇高的价值,可很多人并不明白。

非常感恩,奶奶在人生的最后这几年,认识了至高者,也成为了TA的儿女。

所以,即使她已经如飞而去,也是去到了那个永恒荣美的家乡。

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究会有如飞而去的一天,我们是选择敬畏至高者而去到TA荣美的家,还是选择不敬畏至高者而去到TA的忿怒里呢?

敬畏的心,不是害怕受惩罚,而是害怕失去与那位的关系。

敬畏的心,不轻忽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隐藏的动机和真实的心态必被看见。

敬畏的心不是“什么都不敢做”,而是“凡事都愿意对齐父的心意”,主动追求父的喜悦,甘心放下自己的意志,顺服父的心意。

奶奶的葬礼是我们镇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分别为圣不按迷信方式办的葬礼,也是奶奶的遗愿。

相信这是奶奶敬畏的心蒙了悦纳,不仅没有遭来敌挡,反而听到许多人的称赞。

三天的追思礼拜上,赞美声响彻整个村庄,让许多人听到了好消息,这也是我们镇上有史以来因父的名聚集最多人的一次

/

智慧的心

我们还要求得着智慧的心,好知道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即使我们还是刚出生的婴孩,那如飞而去的日子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智慧的心,会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永恒的,它帮助我们做出有永恒价值的选择,而不是只是填满我们的日程,创造属世的价值。

智慧的心,会带来敬畏与回转,因为敬畏至高者是智慧的开端。

智慧的心,会数算日子,不再轻率过日子,而是知道人生不是属于自己,而是要对赐我们日子的那位负责。

智慧的心,会问自己,我们是否在生命和时间上忠心良善,是否有活出我们的呼召?

智慧的心,不会活在过去的懊悔里浪费光阴,也不只是在幻想未来,而是活在当下,但定睛永恒,作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

智慧的心,每天都会问自己“我今天为谁而活”,然后将时间投入在关系、使命、服事、学习、生命建造上,而不是虚度在肉体的娱乐和无意义的追逐中。

那天伯母来看奶奶,奶奶看着她,然后用力将手指向天上,我们都领会到了她的心意和她对伯母最后的期许。

/

喜乐的心

摩西说: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摩西除了求一颗智慧的心,还在求一颗喜乐的心。

喜乐的心,并不是在顺利稳妥的日子里欢喜快乐,而是在受苦的日子和遭难的年岁里,仍能选择倚靠至高者的慈爱。

喜乐的心,并不是经历少一点苦,而是经历多一点慈爱。因为在慈爱里,受苦的日子也能转化为喜乐的理由。

喜乐的心,并不否认自己的痛苦,而是让喜乐成为力量,使生命平衡以至得胜。

喜乐的心,是无价的,是用钱买不到,特别在试炼和患难中有大喜乐的人,都能得着生命的冠冕。

喜乐的心,不是享受世界,而是享受那位创造世界掌管世界的。

我选了一张照片作为奶奶的遗像,上面是奶奶最喜乐的笑脸。

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得着喜乐的心来过我们的余生。

/

直奔标杆

办完奶奶的追思礼拜,最后出殡的当天,下起了狂风暴雨,我们将奶奶地上的帐篷安葬在了爷爷的身边。

奶奶在地上的最后一里路,仍是充满了泥泞和荆棘,但蒙福的人生并非没有风雨,而是在暴风雨中仍然能够向着标杆直跑。

奶奶现在已经走在了铺满精金的街道上,只有我们还要继续在地上奔跑前面的路程。

愿我们都能得着敬畏、智慧、喜乐的心,也愿今天把奶奶抱在怀里的那位,也能坚固我们手所做的工,带领我们当跑的路,打完我们美好的仗。

奶奶,我们天上见!

趁着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那位!-写于陪奶奶最后的日子

图片
文|翔巴德

7月15号,我回到了老家,要和家人们一起陪奶奶走完她人生最后的一程。

这个夏天阳光并不辣眼,但闷热如蒸炉,奶奶房间的电风扇拼命的转着,仿佛生怕奶奶热着了。

奶奶一身上下有9个病,能活到95岁已经是个奇迹,要不是因为最近的脑梗,我们都觉得她能活到100岁。

我回家的第一天她还能认出我来,也能艰难的说几句话,到今天又已经衰弱了很多。

而就在几个月前过年的时候,她还能坐在那张椅子上,和我一起唱着歌。

今天她只能在床上,不能言语,不能进食,气息时而微弱,时而急促,喝几口水也变得艰难,有时候连呼吸都要用尽全身力气。

她闭着眼睛,安静地听我唱着歌,有时还会把手举起来。

我看着她,想着爱她的父还没有接她,也许就是为了给我们这些亏欠她太多的儿女子孙,留一点点时间,尽一点点最后的孝。

/

今天,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传十二章》的那段话语: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那位。”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不要等到银链折断、金罐破裂……尘土归于地”

这些话语,以前读起来总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写给老年人的诗句。

但如今,一幕幕却如此真实,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她的手在发抖,如书上所说:“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她的牙齿掉得只剩一颗,正所谓“推磨的稀少就止息”;

她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人影,正所谓“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她听不大见了,如同“街门关闭”,现在连哼一声都没有力气,这位爱“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了。

原来这一切,《传》的作者早就写下来了。

可我们却总以为,老去这件事很遥远,以为等自己老了再想“意义”也不迟。

但其实,这一切来的,比我们想得快很多。

奶奶前年还能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带着我们全家一起去地里拔花生,去年就没有再下地了,今年就成了”有力的屈身“了。

就像书上说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一切原本运转得好好的,忽然就慢了,断了,坏了。

/

书上说,要趁着年轻,趁着这些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那位。

记念,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偶尔想起。而是要在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活得有方向;在强壮的时候就学会敬畏;

还能走、还能唱、还能讲的时候,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的爱那位造我们、也一直爱着我们的。

因为当一切都开始衰败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发现——生命的意义,不是拥有过多少年日,而是那些逝去的年日我们是否有记念那位赐我们生命的。

奶奶或许已经快要去她永远的天家了,而我,还在途中。

但银链终将折断,金罐终将破裂,盼望在那日来到之前,我可以好好活,好好爱,好好记念造我的那位。

因为是那位把灵吹进我们鼻孔的,是那位,在我们老去、枯萎、失语之时,仍紧紧牵着我们手。

——写于老家的夏天,陪奶奶最后的日子

图片

图片

靠着赞美,战胜你的耶利哥!

图片
文|翔巴德

儿子和女儿都跟我去爬过一次北京八达岭长城。

虽然今天的我们只需要坐着缆车上去,爬一小段就能抵达好汉坡,但在过去,八达岭可是明代“京师北大门”的核心要塞,是拱卫北京的重要防线。

这是明代长城修筑最坚固、设施最完备的一段,有完备的敌楼、烽火台和马面。地形险要,依山就势,南北皆为陡峭山脊,便于瞭望和阻击,易守难攻。

站在长城上,那天我在想,过去耶利哥的城墙与长城比,哪个会更坚固呢?

/

回想当年的以色列人,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走过旷野,来到了那个叫“耶利哥”的地方。

考古数据显示,耶利哥城废墟面积大概3公顷。你想要靠近城墙,需要经过一个27尺宽9尺深的沟渠。

因为城建在好几个旧城的遗址上,所以地基高过周围的地势,有3-5米高石头堆砌的护坡墙,上面有第一道城墙,2-3米厚,6-8米高,顺着地势往上又有第二道城墙。

以色列人靠着自己的武力,想要征服这样的城邑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一路走来,不是没见过挑战——但这一座城,让他们看了大概只想说两个字:“完了”。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一份让你绝望的诊断报告,一段反复失败的关系,一个看似无法穿越的低谷,一份压得你喘不过气的账单……

这些高墙,一座一座,像极了你我生命里的“耶利哥”。

那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你有过吗?

/

但有件事让我特别动容——

面对这座城,以色列人并不是拔刀上马,也不是开始埋怨环境。他们被指示,六天,每天绕城一圈,第七天绕七圈,然后——大声呼喊。

没有武器的攻城战,听起来有点不着边际,可他们照做了,最终城墙真的倒了。

最让我觉得稀奇的是这个细节:在绕城的时候,他们不许出声。

想象一下:你面对一个看起来根本无法翻越的问题,你每一天都去“走一圈”,但不能埋怨,不能分析原因,甚至不能出声。

他们被要求的是一种极高的信靠——不是信环境,而是信那位呼召他们的。

更奇妙的是,第七天的“破局”,不是靠技巧,而是靠“吹角”和“欢呼”。

这就是靠着赞美,战胜了眼前坚固的城墙。

为什么“赞美”有这样的力量?我们又该如何实际去操练“靠着赞美”来得胜呢?

/

首先,赞美不是“感觉”,而是一种选择。

你可能会想:“我已经很痛苦、很软弱了,哪有心情赞美?”

是的,在最黑暗的时刻,赞美似乎是最反人性的事情。但正是这种“逆着情绪”的赞美,才最有力量。

因为你会发现,你一赞美,心情就好了,软弱就刚强了。

不是因为一切都好才赞美,而是因为相信那位仍然掌权。

当我们选择开口赞美,不是因为我们高兴,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即使环境还没改变,我们所信的那一位,不会失败

/

其次,赞美是一种“武器”。

在耶利哥战役中,以色列人没有用刀剑,而是用祭司的角声、百姓的呼喊

在争战中,声音就是宣告,赞美就是争战的兵器

赞美让我们的焦点,从问题转向帮助我们的那一位;

赞美让我们的灵不被环境压倒,而是在困境中“抬起头来”。

在你呼喊“你是信实的!”、“你是我的盼望!”、“你是我的帮助!”的时候,这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在属灵界发出得胜的宣告

/

赞美可以打破恐惧和拦阻。

你有没有发现,当遇到打击时,我们很容易自我攻击:“我不行”、“没人懂我”、“那位真的在吗?”

这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想开一点”,而是开口赞美

因为赞美,会重新调整我们的视角。

就像诗人说的:

我的心哪,你要赞美,不可忘记他一切的恩惠。

不是等心情好才赞美,而是用赞美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

赞美也是对“未来得胜”的宣告。

以色列人在耶利哥绕城的时候,城墙并没有一点动静。

他们是在还没看见胜利迹象的时候赞美,结果第七天,墙才倒下。

这是一种信心的赞美,是“虽然还没看到结果,但我知道已经得胜”的宣告。

你愿不愿意这样赞美呢?

虽然身体还在病痛中,但我宣告:你是沙龙。

虽然工作看不到出路,但我赞美你是以勒。

虽然我还在迷茫,但我相信:你为我存留产业。

当你这样宣告时,其实你是在对“你的耶利哥”说:

我知道你还没倒下,
但我已经开始庆祝将要到来的胜利。

/

最后的鼓励:

你也许还站在“耶利哥”的面前,还没看到城墙倒下。

但请你记住:

赞美,是你手上的钥匙。

它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预支胜利。
它不是声音的装饰,而是灵魂的反击。

哪怕一开始只是低声轻唱,哪怕你一边唱一边流泪,都没有关系。

只要你不停止赞美,你的耶利哥,就已经开始松动了。

直到第七天吹角呼喊的时候,它必定会倒塌。

图片

图片

盲区里的碰撞:我把邻居的宝马给蹭了!

图片
文|翔巴德

那天,把邻居的宝马给蹭了。

我从车位上缓缓开出来,角度拿捏得刚刚好——至少我是这么以为的,直到听见“哐”一声轻响,心里“咯噔”一下。

我下车一看,果不其然,我的右后门蹭上了邻车的左前保险杠和前车灯。

那是一辆擦得锃亮的黑色宝马,停在那里毫无防备,而我这个“老司机”毫无察觉地给它留下了一道印记。

更尴尬的是,前几天我还在教老婆怎么倒车入库。她知道这事以后,只丢下一句话:“你不是很会说的吗?”

我只能哑口无言。

我车子又高又长,所以我的后视镜一直调整得比较高,以便可以清楚看到后方车辆。

但那天,这造成了我的前方盲点。我根本没注意到,右前方的角度已经成了视觉死角。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盲区

/

生活中的盲区,不只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更是那些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却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别人一眼就能看见,我们却始终没察觉。

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其实就发生在这里。

我们以为只是说了句实话,别人却觉得受了伤;我们以为只是按自己习惯做事,别人却感到被忽略;

我们以为“我是为你好”,但别人感受到的却是控制和指责。

而我们却还一脸委屈:“我哪里做错了?”

盲区,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我处理完维修事宜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了后视镜。

不只是为了别人不受伤,更是为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其实,为我们的情绪、言语、习惯上……我们也该为这些“内在的后视镜”做一些调整。

有时候,一点点微调,就能避免一次不必要的碰撞。

也许这正是成长的开始:不是等事情都顺利才叫成熟,而是在碰撞之后,有勇气停下来,看清自己的盲点,做出改变。

毕竟,人生不大可能没有碰撞,而是一个愿意学习的过程。

有些伤,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盲区。

别急着责怪别人,也别急着原谅自己,

先问问:我看不见的地方,是不是该调整一下了?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Sean

以利沙的蒙召:如何回应呼召

图片

文|翔巴德

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呼召里。

可是我们如何才能明白我们的呼召是什么?如果呼召临到时,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以利沙的经历,他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

当时的以利亚,刚刚在迦密山上经历了一场争战,打了胜仗,但却因受到耶洗别等威胁而逃亡。他甚至在极度灰心下想要求死。

当你感觉撑不下去了,以利亚说:我也经历过!

就在这最软弱的时刻,那位看顾他供应他的特别为他预备了继承人——以利沙,为要继续他未完成的使命。

以利亚按着指引,找到了正在田间耕地的以利沙。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以利沙是如何回应他的呼召的

一、活在遮盖之下

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开始,就活在家庭的遮盖之下。

以利沙是个活在家庭秩序中的人,忠于家庭的责任,与父亲一同工作。他没有任意妄为,而是在现有的位置上忠心。

当他得着呼召时,他回去与父母亲嘴,并设宴告别,象征着从一个遮盖进入另一个更高使命的遮盖。

二、有敬畏的心

当使命临到,以利沙的反应不是犹豫、逃避,而是敬重回应。

他是那未曾向巴力屈膝之人,他的心预备好了,所以当使命来到,他毫不迟疑地回应。

三、勤奋才有才干

呼召通常不会临到懒惰的人。

以利沙当时正在耕地,说明他是个勤奋、忠心的人,也具备领导能力和服事心态。

崇高的使命往往会临到那些在岗位上辛勤付出、准备好的人。

四、在小事上忠心

以利沙没有因得着使命就自我膨胀,反而甘心成为门徒,服事在师傅身旁,担任最基本的辅助工作。

真正大的使命,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从日复一日的忠心开始。

五、使命源自至高者

当以利亚将外袍搭在他身上,这并非单纯象征衣服的交接,而是一种职分的传递、一种权柄的赋予。

使命往往会透过人传递给人,但其源头并非人,是出于更高的心意。

六、杀牛焚轭的心志

以利沙没有为自己留退路。他宰了牛,用套牛的器具当柴火来煮肉,象征着彻底告别原本的生活状态,全然走进新的旅程。

他的行动是坚定的,不回头的,也正印证了“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走进那荣耀的国度”。

七、不计代价的跟随

从以利沙所拥有的资源来看,他很可能出身富裕。但他并没有留念这些,而是选择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甚至可能危机重重的道路。

那是使命之路,是需要勇气与代价的决定。但他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

亲爱的你,也许正在思考自己的方向,不妨停下来问一问:

  • 你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寻求呼召且勇敢回应的人?
  • 你是否愿意像以利沙一样,把过往的成就与依靠都放下,只为那更高的使命?

愿你也能拥有像以利沙那样坚定的心志,在你被呼召的地方,勇敢地迈步跟随。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Sean

你到底想要抓什么?

图片
文|翔巴德

晚上有点渴下楼去喝水,结果下楼的时候发现到了一个快递,然后就打开快递把快递拿了上楼,上了楼才发现自己是下去喝水的,但是水却没有喝。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小故事。

小猴子下山了。

它走进一片玉米地,看到黄澄澄的玉米,好开心,就掰了一个扛在肩上往前走。

然后走着走着,它遇到一棵桃树,满树的桃子又红又大,它扔下玉米,跳起来摘了个桃子。

再走几步,是一大片西瓜地,小猴子抱着桃子的时候,看见那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眼睛都亮了。于是,它扔掉桃子,抱了个大西瓜。

你以为它这次会满足了吗?没有。

前面跑来一只毛茸茸的小白兔,小猴子心动了,又扔下西瓜去追兔子。

结果呢?兔子钻进林子,不见了。小猴子站在原地,两手空空,只好回家了。

/

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就像那只小猴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抓:这个也好,那样也想要,既要又要还要是

爱情的桃子、事业的西瓜、梦想的玉米,甚至偶尔跑来的“白兔子”——一种新鲜感、一段关系、一个机会、一种快乐。

我们总觉得下一个要抓的,可能更好。

于是,我们一路换着“抓”,最后发现,手上好像什么也没剩下。

/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你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们的人生,不是抓的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对一个。

你要知道,你的手只能抓住那么多,而你的一生,终究是被你抓住的“那件事”所定义。

我想起大卫说过的一句话,他是个聪明人,他只抓一件事:

“有一件事,我曾求,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父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
——诗 27

他是君王、战士、诗人、民族英雄,但他知道,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他能成为什么,而是他要寻求的那位。

他选择了“上好的福分”,选择了那一位永不改变的同在。

/

这世界太多吸引人的“桃子西瓜”,你当然可以看看、尝尝、试试,但你得有一个清楚的认定:你此生最不能放掉的那一件事,究竟是什么?

我告诉你一个真理——你若追着那位永恒者,那么永恒的福分就一定会追着你。

因为当你不再东张西望、不再满地捡宝,只是专心一意寻求他,他就会为你预备你真正所需要的一切。

别当那只空手而归的小猴子。

你的生命,值得抓住那永恒不变的宝贝。

愿你此刻的心,像一双不再犹疑的手,紧紧抓住那最有价值的事。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我们是不是信得太安逸了?

图片
文|翔巴德

这段时间,有一个弹得一手好琴的真男人为义的缘故进去了10天,出来后第一件事还不忘鼓励坚固担心他的家人。

今天我听到时,沉默了很久。

其实,我们常说“为义受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习惯的是“为安逸妥协”。

我们可能信得很安全,但活得很可怜。

书上有句话一直提醒我们:“凡立志敬虔度日的人,都会遭受逼迫。”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的写照:当你试着活得比世界多一点光,世界不一定喜欢你。

当你坚持做对的事,不见得所有人都会拍手叫好。

过去这两千年里,有无数人为了持守他们的信念,选择了不退缩、不妥协,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而其中许多人的名字,没有被写进历史,却被写进了永恒。

有人说:“那些人所流下的血,是后代人的种子。”

听起来有点重,但却深深触动我。

/

我们不需要主动去找苦吃,不需要扮演英雄主义,也不需要自我感动式的委屈自己。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问问自己:我的信,有没有让我失去过什么?

如果答案是从未,也许我们信得太安逸。

当然,代价不一定是要进去,也不一定是要舍命,但若一点代价都没有付过,那么我们是需要悔改的。

也许是舍弃更好的物质生活,也许是被家人讥诮误解,也许是吃亏,也许是健康。

保罗说:“我所遭遇的,是叫他的名兴旺。”

原来,逼迫和患难不是光的终点,而是光被看见的方式。因为是光就要燃烧自己,是盐就要融化自己。

苦难不是荣耀的对立面,而是它的通道。

/

如果你正在经历,请你记住:你不是孤单一人,因为烈火中有他!

愿你在黑暗中仍能辨清方向,在沉默中仍能听见那慈爱的声音,在患难中仍能看见荣耀。

也许你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你正在得着更重要的东西。

愿我们都像真男人,除了能用钢琴弹奏动听的旋律,也能用生命弹奏美好的乐章。

图片

图片

Sean

 

关系出现裂痕,该怎么办?

图片

文 | 翔巴德

在一个团队里共事久了,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太“顺”甚至“很不对付”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性格不同、理念不同,也许是沟通有误,也许只是一个小细节,彼此却放大了解读。

慢慢地,曾经轻松自然的互动变得小心翼翼,原本默契的配搭也开始出现裂缝。

团队还在继续,但关系却“卡”住了。

那该怎么办?

/

我曾经也陷入过这样的困境,问自己无数次:要不要讲开?会不会更尴尬?要不要忍让?是不是太软弱?

直到有一天,山哥和我说了一句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先问自己对这段关系和这个团队有什么期望,因为你的期望决定你的处理方式。”

原来,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我期望对方怎么对待自己,以及我们期望对方作出怎样的回应。

但是单把期待建立在对方身上是不够的,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是相互的,我们应该问自己的是:我对这段关系的期望是什么?我怎么做才能更靠近我的期望?

我陷入了沉思:我是希望一起成长同心前行呢?还是分道扬镳再无交集?

如果我的期望是前者,那么我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应该以这个为目标,如果我的期望是后者,那么我的处理方式又会不一样。

也许你不会立刻去“谈清楚”,但你可以先在心里选择饶恕;你可以先选择温柔回应一次、体谅一次、再走近一步。

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出于对关系的盼望。

团队中真正有力量的关系,不是从来没有摩擦,而是在摩擦中仍然愿意选择忍耐和宽恕。

/

但问题来了,当我们在情绪里的时候,我们很难冷静的思考,以至于我们想要放弃。

这时候,我们还需要问问父对这段关系的期望是什么?

常常,我们自己的期望不一定符合父的期望,这时我们需要归正自己回到父的面前。

彼此相爱,合二为一,彼此同心…

似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呢?

/

通常来说,关系出裂痕的时候,我们有常见几种反应:

 

  • 回避型:装作没事,减少接触,维持表面和平
  • 对抗型:找机会翻旧账,明里暗里反击
  • 自我怀疑型:反复揣测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被讨厌了
  • 求和型:勉强微笑、主动沟通,却常常换来更深的挫败

所以,在这里几点提醒与实际的建议,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成长。

 

1、不要放任情绪发酵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 18:14)

在关系冲突中,未说出口的情绪往往才最具杀伤力。

若有委屈或误解,找合适时间、用合适语气说出来,比冷战更有医治的可能。

2、保守彼此的“脸面”

哪怕你知道对方错了,也不要在人前揭露或嘲讽。

“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箴 17:9)

尊重,是修复关系的第一步。

3、以“共同使命”为中心

在关系紧张时,要回到:我们为什么要一起走?我们共同的异象与目标是什么?

这可以拉住我们,不被情绪带走。

当我们记得“我们不是彼此的对手,而是同路人,是家人,是兄弟和姐妹”,心会柔软很多。

4、愿意等候对方成长,也等候自己改变

有时候父让我们看见问题,不是为了要我们立刻指出,撕开破口,而是为要我们寻求方法堵住破口,而这需要许多的包容与忍耐。

但忍耐是一种爱的语言,时间是父处理人心的方法之一。

结语:

在团队中,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怎么对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心继续对待对方。

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就当这样待人。

不是因为我们有多高尚,而是因为我们看重这段关系和共同使命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成为“带着盼望活着”的人,

即使经历裂痕,也仍相信修复、仍渴望合一、仍愿意再走近一点点。

因为在这一切之上,还有一位始终忍耐我们,没有放弃我们,正以更大的恩慈,教我们如何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