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图片
文|翔巴德

那天,我在怒江匹河乡腊斯底村的一户傈僳人家里。

屋子四面漏风,墙是竹子编的。

但屋梁上挂满了金黄色的玉米,一串串的垂到我的头顶。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尘埃在光里轻轻浮动。

外头有孩子的笑声,有山风吹动竹叶的声音。

那一刻,我心里冒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富足?

在城市里,我们习惯了另一种定义:拥有的越多,就越富足。

房子、车子、票子……

可是奇怪的是,那些拥有很多的人,心里却常常空得发慌。

许多人努力工作,装修最舒适的家、买最好的车、去最远的地方旅行,但在夜深人静时,仍会问自己一句:

我真的快乐吗?

/

“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那这间竹屋的主人,是一位傈僳族大爷。

他笑着请我们到屋里坐,烧着火塘,泡着茶,脸上洋溢着一种满足的平静。

我环顾这间“漏风”的房子,心想:他的生活,真的好简单。

这世界很奇怪——有些人拥有很多,却仍觉得不够;有些人几乎一无所有,却依然可以微笑、可以分享、可以祝福别人。

许多人在大城市里拼尽全力:每个月工资到账,立刻又消失;每次买到想要的东西,快乐只维持几天。

他们用努力换来稳定的生活,却往往失去了内心的安息。

而在山里,那些看似什么都没有的人,却让你感觉他似乎样样都有

他们有的不只是火塘边的温暖、屋檐下自己种的粮食、屋外的风声、山声、雨声和鸟声——他们更有一种难得的安稳与笃定

因为他们有一位永恒的倚靠。

/

“永恒的倚靠,使人不至缺乏”

傈僳人的信心很单纯。就像诗篇23里写的那样——“祂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这“必不至缺乏”,不是因为拥有一切,而是因为有祂就足够。

在城市的节奏里,我们常以为富足是“我自己创造的”。但真正的富足,是来自那位永不改变的牧者。

祂带人躺卧在青草地上,领人到可安歇的水边,使人心灵苏醒,引导人走义路。

那是心态上的富足和关系的富足,而非局限在物质上的富足。

因为诗人提到他也经过死荫的幽谷,也有敌人在他面前。

/

“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拥有,而来自倚靠”

许多人以为安全感来自“有”:有钱、有房、有稳定、有计划。

但这世界上最不确定的,恰恰就是“有”。

股票会跌,身体会衰老,人会改变。所有“靠自己抓住”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松开。

而那位牧者,却永不改变。

他不是让人一生没有风雨,而是让人知道——即使在死荫的幽谷,也不要怕遭害,不用怕孤单。

即使竹屋漏风,也仍有光。

/

傈僳大爷的笑容让我看到,他物质并不富有,但他的心没有愁苦和惧怕。

因为他知道,那位看顾麻雀者,也一定会看顾他。

人若信靠那位自有永有者,他的心,就能安息下来。

那是一种极深的自由——不被环境绑架,不被缺乏定义,也不被焦虑主导。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富足,不是掌握多少资源,而是拥有这美好的关系: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祂的殿中,直到永远。”

那“直到永远”,就是人的终极安全感。

有他同在的人,即便一无所有,也样样都有。

/

回来翻看手机拍下的照片,我感叹着:人最深的贫穷,是没有倚靠;人最真的富足,是有一位可倚靠。

山谷的风依然在吹,竹屋的裂缝,仍在透温暖的光,火塘的烟,仍在缓缓升腾。

我知道,那光和那热,

还有那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都来自那位不变的牧者。

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因为,有他同在,就不至缺乏。

一起共勉!

图片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