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能仁与傈僳族人
文|翔巴德
你是否是那个在有些聚会中常常举手,或常常冲到前面去的那个人?
我们确实常常容易受感动,但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感动,却那么难有行动。
有时候,看一个短片就能热泪盈眶,听见一句歌词就热血沸腾,听一场信息就想立下决心。
但第二天醒来,什么都没变。
感动、激动、冲动,然后——一动不动。
1、感动只是敲门声
感动其实很好,它说明我们的心还没硬,但感动不是目的,它只是敲门的声音。
心门外有人在轻轻叩门,而有人听见了就开门,有人听见了,却继续滑手机。
2、那个有感动也有行动的人
1906年的一个下午,一个英国青年收到一本小册子。
那本小册子上写着:世界上还有无数人未曾听过真理,而许多人却选择安逸地过完此生。
这句话像一记雷,打进他心里。
他叫富能仁。
那年他二十岁,就读于伦敦帝国学院工程系,成绩优异,弹得一手好钢琴,有才华、有前途、有家底。
按理说,他的人生已经稳稳当当。
可那天下午,他开始挣扎。他坐在书桌前很久,心里有个声音在问:“你要继续过安逸的人生,还是回应内心那份更深的呼唤?”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但那份感动没有被他消灭。
后来,他参加了一个训练营,认识了内地会的施达德。
他被那种“凭信心去做该做的事”的精神深深触动。
毕业那年,他拒绝了所有优渥的工作,只留下一封申请信——要去一个叫“中国”的远方。
那一次动,让他的一生被改写,也让无数人的生命被点亮。
3、这个世代缺的不是感动,是行动
我们这一代人,感动太多。
看个短视频就会感动,读篇文章也会感动,看别人的努力也会感动。
但感动久了不动,就会钝化,心会渐渐习惯那种得到情绪价值的瞬间,却忘了要怎么回应这些感动。
有时候,它在等的,不是你流泪,而是你迈出去的那一步。
如果今天你又被感动,先安静下来,想一想:“我能做什么?”
哪怕是一件小事——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帮一个人、报名一门课……
当你真的去做了,那一份感动就不再只是情绪,而成了种子。
我想,如果感动是呼吸,那么行动,就是心跳。
只有当它“动”起来,你的生命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
盼望,祂叩响你心门的时候,你要给祂开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