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图片

文|Bezalel

9月19日,一个著名户外品牌联手一位著名艺术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处江孜热龙放了一场巨型的烟花表演。

视频中,雪山的剪影与火光交织,天空被照亮,烟雾翻腾,人们一边惊呼,一边拍手称赞。

这场“艺术表演”,很快成为舆论焦点。

有人赞叹,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有人愤怒,因为那短短几分钟的烟火,会在雪山和空气中留下怎样的痕迹。

我看到这画面时,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一、自然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艺术展览

在一切人造烟花之前,喜马拉雅已经在那里,静默千年;在一切舞台灯光之前,星辰已经满布在天幕,昼夜不息;在一切乐器和音箱发声之前,风的呼啸、水的奔流、鸟的歌唱,已经在演奏。

自然,本身就是最原初、最伟大的艺术展览。

古人看见日出日落,写下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的力量,并不是人为制造的奇观,而是源自自然本身的壮丽。

诗篇作者说:“诸天述说造物者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句话提醒我们:世界本身在发声,大自然本身在展览。真正的艺术家,若是有敏锐的心,应该是去聆听、去发现、去回应,而不是去覆盖或破坏。

二、当艺术成为凌驾时,便可能成为破坏

人类被赋予创造力,这是宝贵的礼物。绘画、雕塑、音乐、烟花,本来都可以是对美的表达。

问题在于,当人类把艺术放在自然之上,把短暂的震撼放在永恒的秩序之上,艺术就可能转化为破坏。

烟花的美丽只持续几秒,留下的却是空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干扰。

建筑的壮观可能震撼人心,却也可能吞噬河流、森林与土地。

歌曲的旋律可以触动心弦,但若歌颂的是虚荣与欲望,它最终也会让灵魂空虚。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骄傲:人类以为自己可以制造比自然更大的“美”,于是不断用光、火、声、钢铁,去与大自然较劲。

但现实是——人造的美,总是短暂而脆弱;造物者的美,却能千年万代。

三、艺术与自然的平衡

在创世之初,人被托付是为了“修理看守”,这四个字,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人有守护、珍惜、保护自然的责任。我们的创造不该以毁坏自然为代价,而是应当在自然的秩序中找到共鸣。

真正的艺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

不是要盖过群山,而是要引人看见群山背后更深的荣耀;不是要制造比星辰更亮的光,而是要提醒人们抬头仰望星空。

四、是谁在破坏上帝的艺术?

当我在想:“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时,答案并不只是某位艺术家,也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企业。

而是我们每一个轻忽自然、忘记敬畏的人。

当我们为了节日的热闹燃放无数烟花;当我们为了商业的利益,过度开发山林海洋,其实我们都在参与破坏。

毁坏的,不只是自然的平衡,更是那份对造物主艺术的敬畏之心。

五、生活里的反思

想起之前有机会带着孩子去露营,躺在草地上,没有城市的灯火,抬头只能看见满天的繁星。

孩子们都惊呼:“这比烟花好看多了!”

那一刻,我心里很受触动。

我们可以制造,但我们无法制造自然。前者短暂而喧闹,后者长久而静美。孩子能分辨出来,我们大人呢?

我们喜欢动感的声音,却忽略倾听风声雨声的旋律,我们追逐舞台上耀眼的光影,却忘记晨曦与晚霞的温柔。

我们每天十几个小时看着手机屏幕里的世界,却没有抬头仰望一分钟的星空。

六、回到敬畏,回到顺服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要回到一个词:敬畏。

敬畏让我们知道,自然不是艺术舞台的背景板,而是造物者的画布。

敬畏让我们谦卑,我们再大的艺术构想,也不过是对造物者的临摹。

如果艺术失去敬畏,它会变成噪音、变成污染、变成虚荣,如果艺术回到敬畏,它会成为赞美、成为祝福。

七、结语

当烟花表演点亮喜马拉雅的一瞬,却也点燃了人心中的疑问:那一瞬间的美,究竟值得吗?

真正值得的艺术,不是以自然为代价换来的“惊艳”,而是能引人回到自然、回到真理、回到那位至高的艺术家造物者的面前。

所以,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是谁在用人造的艺术破坏上帝的艺术?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我们学会谦卑,学会敬畏,学会修理和看守,我们人造的艺术才能成为我们敬拜的回应,艺术才能真正成为義树

而那时,我们会发现——最伟大的烟火,早已在天幕之上,昼夜不息,向全地述说荣耀,赞美造物者的伟大。

So Will I,而我们更要来赞美祂!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