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里的碰撞:我把邻居的宝马给蹭了!

图片
文|翔巴德

那天,把邻居的宝马给蹭了。

我从车位上缓缓开出来,角度拿捏得刚刚好——至少我是这么以为的,直到听见“哐”一声轻响,心里“咯噔”一下。

我下车一看,果不其然,我的右后门蹭上了邻车的左前保险杠和前车灯。

那是一辆擦得锃亮的黑色宝马,停在那里毫无防备,而我这个“老司机”毫无察觉地给它留下了一道印记。

更尴尬的是,前几天我还在教老婆怎么倒车入库。她知道这事以后,只丢下一句话:“你不是很会说的吗?”

我只能哑口无言。

我车子又高又长,所以我的后视镜一直调整得比较高,以便可以清楚看到后方车辆。

但那天,这造成了我的前方盲点。我根本没注意到,右前方的角度已经成了视觉死角。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盲区

/

生活中的盲区,不只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更是那些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却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别人一眼就能看见,我们却始终没察觉。

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其实就发生在这里。

我们以为只是说了句实话,别人却觉得受了伤;我们以为只是按自己习惯做事,别人却感到被忽略;

我们以为“我是为你好”,但别人感受到的却是控制和指责。

而我们却还一脸委屈:“我哪里做错了?”

盲区,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我处理完维修事宜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了后视镜。

不只是为了别人不受伤,更是为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其实,为我们的情绪、言语、习惯上……我们也该为这些“内在的后视镜”做一些调整。

有时候,一点点微调,就能避免一次不必要的碰撞。

也许这正是成长的开始:不是等事情都顺利才叫成熟,而是在碰撞之后,有勇气停下来,看清自己的盲点,做出改变。

毕竟,人生不大可能没有碰撞,而是一个愿意学习的过程。

有些伤,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盲区。

别急着责怪别人,也别急着原谅自己,

先问问:我看不见的地方,是不是该调整一下了?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

祝福你!

图片

图片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