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还是几年前,儿子有一天从学校回来,和我说老师给他们做了一个叫MBTI的人格测试,问我做过没有。
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已经是一个在全球都非常普及的人格测试工具,主要用于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但我一直以来都不是很爱给人贴标签,所以自己从来没做过这个测试,也没给团队做过这个测试。
自始自终我都相信,书上的真理才是最可靠的检验标准。
直到后来,遇到同是在牧会的好朋友和我分享他和师母都做过MBTI,然后发现他俩测出来4个维度都是反的。
他说“e(外向)”的他和“i(内向)”的师母在服事中通常都需要大量的社交,但是对于“e”的他来说,越社交越兴奋,像是在充电,但对于“i”的师母来说,越社交越消耗,像是在放电。
所以他会更懂得照顾师母的感受,但是他也特别强调,这不是贴标签,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也需要突破和改变。
原来这个测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自我以及对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的服事团队也会做这个测试。
那天我就给自己做了一个测试:我是INFP。
/
后来我回来后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工具,又应该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直到前段时间有家人给我留言,他也遇到类似的困扰,不知道如何面对。
他说因为发现同工在服事上存在问题,然后去和带领人反应,带领人就用一些工具的测试结果跟他说:他就是属于这一型。
他觉得测试结果成为了借口,让他非常受伤。
所以今天我就特别和家人们来分享几点我个人的看法吧:
/
首先,我这些心理测试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似乎给我们一面镜子:让我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甚至有时候还能预判一场约会的结局。
但,我们作为有信仰的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工具呢?MBTI,到底是祝福,还是误导呢?
01. 当成工具,不当成标签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相信的是那位创造我们的造物者,而不是那些所谓性格测试的结果。
我们是按着造物者的形象和样式受造的。这代表,你的独特,不是源自MBTI这四个字母,而是源自造物者的心意。
MBTI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帮人认识自己,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很容易用MBTI给自己“贴标签”——
“我是i型,所以我不擅长社交。”
“我是p型,所以我总是拖延,改不了了。”
一旦我们相信“我就是这样,改不了了”,就不再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持有开放态度。
但我们的生命是可以被更新的,我们的性格也是可以被塑造的。
02. 是起点,不是终点
MBTI可以是一个起点,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偏好、能量来源、沟通风格。但它不是终点。
真正改变我们生命的,不是“知道我是谁”,而是“我盼望成为谁”。
你可能是天生内向,但这不妨碍你温柔而坚定地去影响他人;你可能是逻辑主导的人,但你仍可以学习同理和共情。
一个成熟的生命,不是活出性格,而是活出爱、使命和真理。
其实很多”i”的人在服事当中不知不觉开始”e”了起来。
回想起从前的我,说我90%的“i”也不为过,从来不爱和人说话,非常冷酷,社恐到敲领导办公室门手都会发抖。
现在我是55%的“i”,我发现我改变了很多。
而且我不仅经历了性格上的改变,还经历了思想上、内在的信念体系上、价值观上的改变。
03. 是参考,不是真理权威
MBTI是无法告诉你:你的价值有多大,你该选择哪条人生的道路,你改具备怎样的价值观。
因为它只是心理学模型,不是生命的答案,包括DISC也一样。
它能帮你“了解自己”,却不能告诉你“该怎么活”。
真正的智慧,不来自测试,而来自那一位对你的人生有蓝图的设计者。
镜子能照出我们的外貌,测试工具能照出我们的性格,但唯独真理的话语可以照出我们真实的生命。
04. 是助力,不是借口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类型”,容易陷入一个陷阱:把性格当成借口。
比如说:“我不喜欢表达,所以我不适合带小组”、“我太感性,遇事容易崩溃,我也没办法”、“我是个i人,不适合带敬拜。”
但若我们的信仰,只能解释我们的现状,而不能带来突破,我们便失去了信仰的力量。
你的性格,或许是一种倾向,一种优先的思维方式,但不是永远的命定。
你可以说:“我不擅长,但我愿意学习。”
你可以说:“我习惯逃避,但我选择去面对。”
你可以说:“我爱安静,但我可以尝试看。”
我作为一个INFP(调停者型),常被看作是“超级共情”、“善解人意”的类型,可现实中却发现自己有时候完全无法感同身受别人的情绪,甚至有点“冷血”。
我去了解后才发现,这里需要加个限定词:就是对自己“熟悉”、“理解”、“认同”的情绪和价值观特别共情。
换句话说,不是对所有人都共情,而是对“我能理解的痛”特别有感触。
所以当别人表达的是我认同的伤痛、我经历过的挣扎、我理解的情绪逻辑时,我很可能一下子眼眶泛红,秒懂。
但如果别人的感受与我的价值观差异太大、行为让我难以理解,或者我情绪上还没准备好时——我可能就会“关机”,变得不那么有回应。
这是,作为ISTJ的太太反而显得比我更有共情力和善解人意,所以我常常需要她的帮助。
但她不会因为自己是90%的”i”而拒绝帮助我一起去服事人。
结语|身份,不在于你是哪种性格
很多人用“我是INFP”或“我是ESTJ”来自我介绍,但那些只是你个性的一部分,不是你全部的身份。
你是谁?
你是尊贵的儿女,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被呼召的、你正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愿你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不只是知道那四个字母,更能记住这一句:
我不是一个被性格定义的人,我是一个被精心创造、被爱、被呼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