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房屋可以荒凉,但祂的殿必须是天花板的

图片
文|翔巴德

在一些傈僳山谷的村落里,你很难不被一种对比的画面震撼到。

家家户户住的是竹屋、木屋,四面漏风,夜里寒气从缝隙里钻进来,一家人只能围着火塘取暖。

但他们建的教堂,却几乎是全村最好的房子——石头砌的墙、结实的屋顶、干净的瓷砖地板,窗户用的是铝合金,阳光从中透进来,照亮每一个座位。

身为城市人的我,站在那样的教堂门口,心里涌上一阵难以言说的羞愧。

图片

一位老弟兄告诉我:“我们盖堂,是全村家家户户一起奉献盖起来的。”

而在城市里,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相反的画面。

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精装修、买好的家具,但给祂的,却往往是家里余剩的、闲置的、不要的。

有些教堂里堆着许多乐器,并不是因为没人用,而是因为那些是别人家淘汰下来的。“反正还能响,就送到教堂去吧。”

我曾经遇到一个团队,他们问我:“为什么我们的话筒总是啸叫?”

我一看,他们用的是几十块钱的塑料话筒,可他们是开着宝马来的。

我问:“为什么不用好一点的?”

他们说:“我们都不专业,听不出来的。”

那一刻,我沉默了。——难道我们买好的,只是为了献给人的吗?

/

在这片山谷里,我看到一种颠覆性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可以简陋,但他们的敬拜不能简陋。

他们知道,人的居所可以暂时荒凉,但那为荣耀君王预备的地方,绝不能荒凉。

这不就是敬拜的态度吗?这不就是敬拜者心中的优先次序吗?

在怒江,我见过许多年轻人,他们没有去城市里追求月入过万的工作,却选择留在这偏远的山谷,忠心地服事。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有祂,就足够。

/

“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

 

这句话出自《哈该书》。当年百姓各顾各的房屋,却让荣耀君王的殿荒凉。于是哈该发出呼声,要他们重新调整焦点。

所谓“天花板的房屋”,不只是建筑的装饰,而是心中的优先次序。

今天,我们也在建造不同的“房屋”——事业的房屋、名声的房屋、舒适生活的房屋。

但在这一切之上,是否还有一个地方,是我们为祂预备的呢?

/

其实,祂并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中,但祂是以人的赞美为宝座。那殿之所以宝贵,是因为那里承载着子民的赞美与敬拜。

如今,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想要建造一座“殿”都不容易。但我今天想分享的,并非眼睛所见的殿,而是祂心里所想要的那一个地方。

祂想要的,是祂子民的敬拜。那敬拜不受地点限制——可以在家里、在酒店里、在工厂里、在咖啡店里。

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为祂预备一个最好的地方。

我自己的房屋可以荒凉,但祂的殿,必须是天花板的房屋。

这,就是“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一起共勉!

图片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