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傈僳人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图片
文|翔巴德

如果你看见傈僳人拿着杯子,一定是在喝茶,不是喝酒,这次我是亲眼见识到了。

在怒江的群山之间,傈僳人有一条流传百年的传统:不能喝酒,不能抽烟。若是有抽烟喝酒的,几乎会成了他们中间的另类,渐渐被边缘化。

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传统挺奇怪,毕竟,真理书上并没有说“不许抽烟不喝酒”,那这规矩是哪来的?

当我去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才明白,这不是源自教条,而是源自一场文化的拯救。

/

一、一百年前的文化救赎

时间回到上世纪初。

那时的怒江大峡谷,还没有公路,来自英国的富能仁爬山涉水进到这片少数民族的土地。

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傈僳人和怒族人几乎人人嗜酒。

他们喝酒,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麻醉;不是偶尔放松,而是天天酗饮。

莫尔斯(J. Russell Morse)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的傈僳人“喝酒不节制”,汉族地主常常趁机利用他们。

赶集时,傈僳人背着粮食下山卖,地主请他们喝酒,喝到不省人事。第二天酒醒,地主随口报个数字:“你喝了十斤、二十斤、一百斤。”傈僳人也分辨不清,只能拿粮食抵债。

一场酒宴,就让他们的劳动成果白白流走。

长期下来,因酒导致了极高的社会代价——贫困、债务、暴力、淫乱、疾病。

富能仁和他的同工杨思慧看得很清楚——这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的致命伤。

他们认为:“不禁酒,好消息就没法传。一个酒鬼若走进教堂唱赞美诗,心里如何能清醒?”

于是,他们立下了一条规则:不喝酒,不抽烟。

这不是律法,而是保护,是为了让人脱离醉酒的捆绑,重新拥有清醒的生命。

/

二、本地化的智慧

信仰需要在本地文化中生根,不能只是照搬外来形式。

富能仁他们看到,当地人对酒精完全没有自制力,所以“禁酒”就成了让好消息能真正在这个民族落地的关键。

这条规则让好消息能以一种他们能理解、能实行的方式进入生活。

有人说,禁酒只是“外在行为”,但实际上,它也改变了傈僳人整个民族的气质。

从那以后,他们成为了“清醒的民族”,他们的村庄里再也听不到醉酒吵架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诗歌声和祈祷声。

连外人都说:这些人身上有种不一样的力量。

/

三、一条规则,一种身份

百年过去,禁酒禁烟早已超越传统本身,成为傈僳族信仰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族群的属灵记号,象征着节制与淳朴。

他们就像拿细耳人一样,放弃了他们喝酒的权利。

有学者曾形容傈僳人是“最接近清教徒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简朴,信仰真诚,聚会时全村同声歌唱。

那种从灵魂里发出的合唱,如今依旧回荡在怒江的山谷里。

有人问我:“今天的傈僳人还是这么严格吗?”

我说:“是的。到今天,若有人喝酒、抽烟,是不能参加聚会,也不能被接纳为会友的。照他们的话说就是被开除的。”

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太过严格,甚至有点“律法主义”,但对傈僳人来说,那是他们的清醒记号。

就像一个民族共同的誓言:我们不再被酒控制,我们要有清醒的生命。

/

四、平衡的智慧

当然,我们也要诚实地说:真理书上并没有明文禁止喝酒,迦拿婚宴使水变酒,保罗也曾劝提摩太“因胃口不清,用点酒”。

关键不在“烟”、“酒”本身,而在——是否对你有益处,你是否被它辖制。

正如《林前》6章12节所说:“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

所以,信仰的成熟不在于外在的规条,而在于内在的节制。

傈僳人的规条,曾经对他们来说是救命之道,而对于我们而言,则是一种提醒——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有能力不被任何事物捆绑。

/

五、尊重传统、持守真理

那天服侍了两个弟兄,他们都是因为戒不掉,所以无法参加堂里的聚会,我能理解那种被边缘化的感受。

我想问,我们能将抽烟的人拒之门外吗?

我跟他们说:虽然那个地方拒绝你,但在那地方敬拜的那位至高者是爱你的,祂永远都不会撇弃你。

很多传统需要被尊重,就如前面说的,那是他们这个民族当年的救命之法,但今天我们也需要从真理去认识那位全能者。

我建议他们,在戒不掉烟的情况下,可以不去堂里聚会,但是仍然可以在家里,在山里,在地里…

还记得那位撒玛利亚妇人的疑问:我们是应该在山上敬拜,还是在耶路撒冷敬拜?

她得到的回答是:妇人,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盼望我的弟兄能够成为心灵和诚实的敬拜者,也能够从烟酒的辖制里释放出来,得着真正的自由。

图片

图片图片